論語讀書會,八佾篇,第九章,
子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本節筆記》
對於,
古之,夏朝,商(殷)朝,周朝,
我們,
史稱:「三代」
因為,
追自,
夏禹,商湯,乃至,文,武,周公,
朝代,
雖有,更替,
但是,
道統,始終是,《一脈相承》,
所以,
儘管,「三代」,已遠,
或是,
如今,禹、湯、文、武、周公,
也都,
已經,不在了,
但是,
這裡,孔子,還是要再,提醒的,說:
夏禮,
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夏禮:
就是,
夏代,大禹,制定的,禮法,禮義,
吾能言之:
我能,
正確,的,為大家,闡述,
杞:
是,杞國,
周武王,
安排給,「夏禹的後裔」的,封地,
封:
本是,
祭天,的,儀式,
封地:
就是,
一族,祭天之所在,今引申為,國家,
不足徵也:
徵,
是,證據,證明,
不足徵也:
無法,
為我,證明,因為,證據,不足也,
殷禮,
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殷禮:
殷,
是,商湯的祖先,的,封地,
所以,
商朝,又稱,殷商,
殷禮,
就是,商湯,制定的,禮法,禮義,
宋,
是,宋國,
是,
周武王,給「商湯的後裔」的,封地,
之前,
我們,
曾在,為政篇,第二十三章,讀過,
弟子,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當時,
孔子,就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
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本章,
孔子,
想要,說的,是,
縱使,
已經,朝代更替,或是,時光已遠,
但是,
周禮,一直,都是,
夏禮,
以及,殷禮的,道統,《傳承者》,
道的,
禮法,禮義,
這是,
從上以來,始終也,不曾,偏離的,
所以,本章,
孔子,
幾乎,就是,在,大聲疾呼,了,
夏禹,
時代,的禮法,禮義,
我能,
來為,大家,說其,「真實義」,
但是,
非常,可惜的,
就是,
杞國,這個,純粹的,「夏的後裔」,
卻也,
無法,為我,做證明了,
同樣的,
對於,
商代,的禮法,禮義,
我也,
能夠,為大家,說其,「真實相」,
然而,
非常,可惜的,
就是,
宋國,這個,傳承,「商的後裔」,
竟也,
無法,為我,做證明了,
《文獻不足,故也》:
這是,
因為,
杞國,宋國,
自己,
也都,不重視,自己的,根,啊!
以致,
現在,
才會,「文獻不足」,啊!
文,
是,文章、典藉,
獻,
是,口語之間,傳述的,史料,
獻:
是由,
通曉,典範掌故的,老人、賢人所獻,
足,則吾能徵之矣:
如果,
文獻,足夠了,
一定,
就能,證明,我今,所說的,禮,了,
本章,
孔子,
所說,的話,
絕對,
不是,用來,「表功自己」,
而是,
實在,
非常,感嘆的,是,
世人,
一旦,忘卻了,自己的,根,
那麼,
將來,有一天,
恐怕,
就連,
子孫,也都要,忘了,我們了,呀!
所以,
夷狄,之有君,
實在,
真的,不如,諸夏之無也,
世人,
此際,爭權奪利,忘禮背義,之時,
不知,
可曾,想過,
現在,
所有,我們,所毀棄的,
可能,
就是,我們,後世,子孫的,根,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22-06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