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一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一章,

哀公問社於宰我,
宰我對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戰栗,
子聞之,曰: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
姓姬,名將,定公之子,
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國君,

哀公,即位時,
魯國大權,已被「三家」把持,
哀公,試圖恢復君權,時與三家衝突,
最後,為三家所逐,流亡越國,

社,
沒有天,哪有地,
皇天后土,天為父,地為母,
沒有地,哪有家,
國家,也稱社稷,
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穀之神,

立社,
古人建國,必立其社,
社,后土也,
積土成方台,上樹其木,以表其神,

社會,
聚會於社,祭祀后土,以建其國,

哀公問社,欲「立君權」也,

宰我,
孔門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
十哲之一,聰明機巧,善於言語,

宰我對曰:

宰我,明白哀公立社之意,
所以,回答說,

夏代,夏人,立社以松,
商代,殷人,立社以柏,
周代,武王,立社以栗,

到這裡,宰我答的是「禮制」,

曰:使民戰栗,

問題,在這一句,

這是在,答君問,要使民戰慄,

這是宰我,暗表贊同,欲立君威也,

尚書上說:
司社而樹,各以土地所生,
太社為松,
東社為柏,南社為梓,
西社為栗,北社為槐,

華夏居中,地長松,夏社以松,
殷人居東,地長柏,殷社以柏,
周人居西,地長栗,周社以栗,

樹,本於自然,
宰我,「為答君意」,
偏偏加一句,「使民戰慄」,

子聞之,
孔子,回國了,聽到這個話,
孔子,當然明白,這君臣之意,
但是,實在不該,拿「禮」開刀,

所以,孔子說: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成事,遂事,既往,

事已成,事已遂,既已往,

說,有何益?
諫,有何用?
咎,怪罪,懲處,又如何呢?

立社事大,

孔子,審時度勢,
當然知道,哀公之意,宰我之言,

但是,
事,已成;
事,已遂;既,已往,
冰凍三尺,已非一日之寒,

孔子,
說的是宰我,答的是魯君,
大勢已定,
孔子希望哀公,宰我要從長計議,

尤其是,像「社」禮,這樣的事,

社,立樹用「栗」,

栗木,乃,周地之本,
又是,武王「天子」所立,
哀公,以國君之位,
能改松乎?改柏乎?禮,何在?

而宰我說,「使民戰慄」,
那更是「離道背禮」了,
孔子,又怎能接受宰我之言呢?

這一章,
幾乎是,論語懸案,眾說紛紜,

有人解此章時,
或偏重於歷史陳述,
或偏重於政治解說,
或只是依文解字,穿鑿附會,

後學,學習論語,
主張,以篇為體,以章為用,
所以,解說此章,
應該,把重點,放在禮,而不是政,

政,只是「禮」的背景,
歷史,當然,要知道,
但是,
此章,落在「八佾」篇裡,
談的就是「禮」,而不是「政」,

此章,若在「為政」篇裡,
則學習的重點,
就在「政」而不在「禮」了,

後學淺見,若有謬誤,歡迎賜教,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30,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章,

子曰: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詩經,
是孔子整理古詩,近三千篇,
加以和樂者,有三百零五篇,
稱為「詩三百」,

詩經,是華夏第一部「詩歌」總集,

關雎,
是詩經,第一篇,篇名,

為政篇時,孔子說,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關雎,是詩經,第一篇,
也頗有「開宗明義」的味道,

孔子說: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思,無邪,
思,念頭也;邪,不正也,
思,無邪,念頭中正,不偏不倚也,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中庸之道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關雎,詩中描寫,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是追求,

人,有所求,
得之,則「樂」,失之,則「哀」,

詩,是情感充沛之言,

尤其是,
在談戀愛的時候,
每個人,都是「詩人」,
感情,特別豐富,

詩,又加以和「樂」,那就太美了,

只是,樂,要調和於「禮」,

才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淫,是沉溺其中,
傷,是傷其身心,

發,而皆中節,以音樂為例,

樂,(音符),是情感的抒發,

但是,
如果沒有,禮,這個五線譜,

就算是,最好的音樂家,

只有音符,如何能表現出音樂呢?

孔子,想說的是,

世人,忙碌於「追求」,
不免,
在得失中,歡樂,哀傷不已,

能不能,
把「禮」找回來呢?
禮,
可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啊!

人,
感情發動,就有了,詩,
詩,
如果能和於禮,那就是,樂,

現在的「音樂」,
會不會,有點太過了呢?

如果音樂,只是情感的宣洩,

詩,而不能和於「禮」,

這樣的「樂」,這樣的「哀」,

過樂,則淫,過哀,則「傷」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9,桃園,濛濛的,好潮濕啊!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十九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十九章,

定公問: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魯定公,
周朝之姓,姬,名,宋,
魯昭公之弟,兄死弟繼,
是魯國第二十五任國君,在位十五年,

魯定公,藉機,
詢問孔子,君臣相處之道,

君,該如何用臣?
臣,該如何事君?

三家,跋扈,
一直都是,魯君之痛,
定公之問,
看似平常,其實,
有點「談心」,又有點「期望」,

這問題,
若是在朝堂之上,
那就是,要說給「三家」聽的,

孔子對曰:

對,是臣答君問,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
君臣,問答之間,真是學問啊!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幾乎是「白話文」了,

可是,這回答,
既回答了,國君,也回答了,三家,
不慍,不火,恰到好處,

孔子說:

君權,衰落,「禮」不可廢,
君,還是「君」,禮,還是「禮」,

君,使臣以禮,

一,君,使臣以「禮」,

君,自己本身,得先重視「禮」,
君,凡事都依「禮」而行,
君,自重於禮,則有「威」,
威,則臣服,

君臣,相處之道,
沒有別的,君,要重「禮」,
君臣,皆要依「禮」而行,

二,君,以「禮」使臣,

君,用臣時,
要以「禮」有道,不隨性,不任為,

君,用臣時,
君,敬臣以「禮」,臣,豈能不從?

臣,事君以忠,

臣,為君做事,要以「忠」

忠,
是「中心」,是中於圓心一點,

忠,
中於「自心」,就是「誠」,
所以,盡己之心,謂之「忠誠」,

忠,
中於「公心」,就是「信」

曾子云:為人謀而不忠乎?

忠,是公心一片,無有私我,

君臣有義,

後學,以前不明白,
五倫,為何以「君臣」為首?

求道以後,「禮門義路」,明白了,

因為,君臣有「義」,

君臣的結合,是為了「行道」,
君臣的結合,是為了造福萬民,

君臣之義,絕不是狼狽為奸,

君臣,謂之「大我」,
所以,
君臣有義大於夫婦,而為五倫之首,

臣,事君以「忠」,

忠,
是忠於「大我」,是道義大業,

以「船」為例:

國,是「船」,
君,是船長,臣是水手,
君臣之義,是載眾,從此岸到彼岸,
所以,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忠,忠君之臣,
除了,聽話配合,也要,忠貞諫言,
否則,等到,「船」沉了,
再來,怪君無能,那,又有何益呢?

臣,事君以忠,

可以推斷,
定公問話時,應該是,「三家」在場,

孔子答話,
既答君問,又傳君言,
既勸其君,又勸其臣,

中庸云:

君子,
動,而世為天下道,
行,而世為天下法,
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群弟子,記其言,

今,又勸你我,真是妙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8,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十八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十八章,

子曰: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哀嘆的說:
這個社會,「禮」不見了,
有多嚴重呢?
甚至,連「事君盡禮」這件事,

世人,竟然認為是「諂媚」了!
世人,妄自尊大,
對「君」,尚且無禮,
那麼,對民,對下呢?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世人,
不知禮,不行禮,把「禮」毀了,
那麼,
世人,要用什麼,來事君呢?

以「諂」吧?

不然,又能還有什麼呢?
禮,
是,人,入道之門,回天之路,

人,若離開了「禮」,
就是,離開了「人的本性」,
人,沒有「人性」,跟禽獸何異?

禮,是「樂」的五線譜,

世人,
沒有「禮」,就沒有「樂」,
沒有禮樂,世間就失去了「和樂」,
所以,聖王,無不推行「禮樂」之治,

其實,不但,臣事君,要「盡禮」,
就算是,君使臣,也要以禮相待啊,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在上,在下,老老,幼幼,男與女,
有哪一個位置,
是可以不要「盡禮」的呢?

禮,不見了,道,就不見了,
道,路也,
路,若不見了,

世人,終將,失去「依歸」,
世人失其「禮」,也將失其「君」,

一身,無君,則身亂,
一家,無君,則家道衰,
一國,無君,則民無所歸,
天下,無君,則戰亂四起,民莫能安,

禮,
有規有矩,有為有守,
盡禮,又怎麼會是「諂」呢?

世人顛倒黑白,
不知道,禮的重要,
傲慢,不守禮的,
反而,譏笑那「事君盡禮」的,

請問,

不以「禮」事君的人,
他事君的「尺度」在哪呢?

受「諂」之君,「諂」媚之臣,
不正都是,那「無禮」之人嗎?

這麼淺顯的道理,

又為何,世人不識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7,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十七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十七章,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
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孔門十哲之一,以言語聞名,
善經商,有幹才,辦事通達,
曾任魯,衛兩國之相,

孔門弟子中之首富,
取財有道,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後世,有人奉為「財神」,
今人,常於敬輓商界名人時,
題字曰:「端木遺風」,

孔子死,子貢,未能及時趕到,
孔子死後,子貢,於墓旁,守喪六年,

告朔:

朔,是每月初一,

周禮,周天子於每年歲末,
頒發,來年每月之朔日,遍告於諸侯,
諸侯,受,而藏之於其始祖之廟,
每逢月朔,各國國君,再將其請出,
舉行祭祀,並頒告國人,使之奉行,
此之謂,告朔,

餼:
牲畜,繫養曰牢,
烹而熟之曰饗,殺而未烹曰餼,
餼羊,是殺而未烹之生羊也,

周天子,頒朔,告之於諸侯國,
國君,頒朔,告之於國人,
使來年,來月,百姓,能農作有時,
告朔時,
以餼羊祭祀天地,以求豐順平安,

但周天子,自周幽王,周厲王之後,
已不再行「告朔」於諸侯,
而魯國司禮,依然於每月朔日供羊,

正禮,從中央到地方,不行已久,
而魯司,每月朔日,依然餼羊,
此舉,虛而不實,所以,子貢欲去之,

但是,
孔子卻勸子貢說:不可以啊,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賜啊!你廢棄的不是羊,是禮啊!

本末倒置了,

因時制宜,通權達變,子貢,錯了嗎?

子貢,「沒錯」!

到底「錯」,在哪裡?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值得深思啊!

錯在,「本末倒置」了,
錯在,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王,不告朔,
君王,懈怠了!君王,失禮了!

為人臣子的,
不是,幫君王把「禮」找回來,
卻是,幫君王把「禮」廢了!

所以,孔子說,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在今日,多元,善變的社會,
求新求變,順應潮流,
幾乎是,生活必備的條件了,

可是,大家是否,認真的思惟過,
變來變去,不變的,是什麼?
跟著潮流,飄來蕩去,您,要去哪?

當您,通「權」達變,之時,
那不變的「經」在哪?

元,
到底是「一」,還是「二」呢?

二,還是「元」嗎?

多「元」變化,的社會,還能不亂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6,寒冷褪去,陽光出來了,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十六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十六章,

子曰: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古代射箭的「靶」,稱為「侯」,
有布做的,也有皮做的,
或是,
在布的中心,貼一個圓皮,叫做鵠,
鵠,就是目標,標的也,

孔子說:
射,是一種「禮」,
但是,現在「射禮」不見了!

以「鄉射禮」為例,
揖讓而升,有三次射箭的機會,

第一箭,讓射,
是觀察射箭者的「身」,
儀態,表情,
每一細節,是否「中規中矩」,
也就是,射箭者的「禮儀」,

第二箭,是主皮,
是觀察射箭者是否「中的」,
射禮,
主張「中的」即可,
不主張「貫穿鵠皮」,
中的,也只是用來,觀察:
射箭者的「心」及「藝」,專精否?

第三箭,是樂射,
射箭者的境界,更高了,
射,要和於樂,以觀其「品性」,
第三箭,是觀性,
是總合,是圓滿,是反璞歸真,

古之道也,

這就是,古「射禮之道」也,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

觀「射」之於禮,

射,不主皮,

選「士」的重點,在於「人品」,
射,「中的」即可,不主張貫穿鵠皮,

甚至,
中的,也不是重點,「藝」,才是,
就像「品茶」,「品酒」,
品人,也一樣,淺嚐即知,無需牛飲,

為力,不同科,

科,是科目,類別,
科,是科考,科選,

這是指「軍射」選「才」,

兵射,選士,是選「力」,
不但,要求中的,
而且,主張貫穿皮革,越多張越好,

不同科,
射之於「禮」,射之於「軍」,
這是,不同類的,科考舉士,

孔子,說的是,

射禮,
以「禮」,選士的精神,
今,已不見了,
世人,窮兵黷武,
重視的「不是禮,而是力」,

禮崩樂壞,講霸道,不講王道,

射,
是「中的」分數的「比賽」,
射,
比的是,力道的「狠,穩,準」

射,離「道」了,
不是禮,不是藝,不是技,

射,離「道」了,
從「禮」變成「殺人」的比賽了,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這是孔子,多麼沉痛的呼籲啊!

同修們,
修道,辦道,根本何在?

有多少人,已「掉入陷阱」呢?

千萬不可,
把道場,也淪為,
道名,道利,道權的比賽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5,
好冷啊!昨天,培聖宮下雪了,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十五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十五章,

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太廟,
魯君,祭祀周公,及其先王之所在,

子入太廟,

孔子,學禮有成,
所以,很年青,就有機會,
進入太廟,參與助祭的工作,

每事問,

對於太廟中,
一切的禮義,禮法,禮器,
孔子全都要,逐一詳細的請問,

或曰:
所以,有人就批評說:

孰謂,孰,是誰;謂,是說,
孰謂,是誰說,是聽說,是傳說,

鄹人之子,

鄹,是魯國的小縣城,
鄹,是孔子的故鄉,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曾經做過,鄹邑大夫,
也就是,鄹縣的縣長,

因為,孔子年青,
所以,
批評的人,稱他為「鄹人之子」,

知禮乎?

孔子,
以「禮」聞名,而被選入太廟,

可是,入了太廟,
孔子,卻對太廟的大小人事,
都要,逐一詳細的,徵詢,問禮,

知禮乎?

每事問,讓人懷疑,
這樣的孔子,真的知禮嗎?

說的過分一點,

就是,懷疑,孔子,
那「知禮」的傳說,是假的吧?

子聞之曰,是禮也,

聞,是聽到了,
孔子,聽到了這樣的批評,

孔子說:
入太廟,每事問,
這正是,每個人,入太廟的禮啊!

問禮,

對下問,表示謙讓,
對上問,表示恭敬,
對事問,表示確認,

每事問,表示謹慎小心,

位高者,每事問,
表示誠敬,負責,而不自專,

位低者,每事問,
表示尊長,學習,遵循體制,

孔子,問禮,
應該是,一種「示範」,
應該是,一種「教學相長」,

問,
是從低位,啟發人的方法,
這正是,「禮」的精神,

太廟,是全國「禮的中心」,

孔子,看到了「禮」,
但是,有過之,有不及的,

有很多,人,事,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樣的禮,常常是,似禮而非禮,

孔子的問,必定是,欲正之也,

每事問,
應該是循根之問,意欲革新之問,

這樣的問,必然,招來批評,

可是,
孔子不能不問,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職責所在」也,

一個有知之士,太廟,執禮之人,

若因「批評」,而「退此一步」,

任禮荒廢,而不聞不問,
近則失職,遠則天下必亂也,

所以,
孔子說「是禮也」,
就是表示,
義無反顧,我還是要這樣做啊,

禮,是恭敬,是謙遜,
但是,真正的「知禮」,
卻是,一種,「對道的堅持」,

孔子,問禮是表,問道是真,

一個「知道」者,的堅持,
就是在,
為那「不知道」的人,
點一盞,永遠不滅的燈,

這盞燈,
此時此刻,
是否,也照亮了你我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4,負北極震盪,好冷啊,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十四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十四章,

子曰: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監,視察也,與鑑字相通,
監,是觀察,而取法也,
監,是斟酌,而損益也,

二代,指夏朝,殷(商)朝,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郁郁乎文哉!

郁郁,濃郁,茂盛,
乎,之於,
文,文采,典章制度也,

吾從周,

吾,我,本我,真我也,
從,遵循也,
周,周圓完備也;周禮也,

孔子說:
這個禮,不是憑空而來的,
這個禮,不是誰說了算,

這個「禮」,
本是,堯,舜,聖王之治,
經過了,
夏,殷二代的成長與淬煉,
有如,
植物的「春生」與「夏長」,
而來到了周代,

周代先王,文,武,周公,
傳承發揚,以禮治國,
又經過了,近五百年的歷練和演進,

現在的「周禮」,
不論是,禮法,禮義,文章典籍,
都已經是,非常成熟,非常完善了,

所以,孔子說:

我主張,遵循「周禮」,

郁郁乎文哉,

文,是文采,典章制度,
不過,
文,還有另一個意思,
文,是文飾,是裝飾,

禮崩樂壞的問題,
並不在於禮的制度不夠完善,
而是,人,喪失了禮的根本,

社會如此,道場,也是一樣,

原始的社會,
文,不夠,禮,不夠,
但是,人性善良,離道不遠,

社會,進步了,禮,也進步了,
文采茂盛,
但是,道場,社會,人,
卻離道,離善良,離禮,愈來愈遠了,

孔子的,吾從周,

要提醒的是,

周,監於二代,

非天子,不議禮,

禮,是平治天下之大本也,
禮,必須,有本,有源,
禮,有「道統」傳承永續的問題,

郁郁乎文哉,

典章制度,早已齊備,
問題是,
人,不學,不用而已,

現代人,
絕不是「知識」不足,資料不夠,
而是「智慧」不足,善良不夠,

人,若不能「務本」,

不學道,不修道,
不找回自己的良心本性,

禮,就只是典章制度,而不是禮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3,今日寒流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