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二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二章,

子曰:
不仁者,
不可以久處約,
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
是不好的「仁」,就是不好的「種子」,

不仁者,
是沒有「仁」德的人,
不知「性」的人,沒有根本的人,

不仁者,
是沒有「天」的人,
真人不在,假人做主,逐於外物的人,

不可以久處約,

約,是約束,是限制,
約,是窮困,是逆境,

一個人,「仁」不在了,

「真人」不在,「假人」做主,

如果,又讓他,
處在窮困,面臨逆境,
久了,就會,被環境打敗,
而失意,失神,失志,失品,失格,

所以,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不可以長處樂,

樂,是歡樂,是喜悅,
樂,是順境,是富貴,

不仁者,
真人不在,假人做主,

遇到順境,處在富貴,
久了,就會,得意忘形,
驕而無禮,自以為是,貪得無厭,

所以,
不仁者,不可以長處樂,

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仁者,安仁,

仁者,
是一顆好的果「仁」,
是一顆好的「種子」,

仁者,
是一個見「性」有道的人,

仁者,
是一個「仁德」做主,
不為物役,藉假修真的人,

安仁,是守中,

是安守「自性」「仁德」,
一顆好的種子,安守自己的本分,
一個人,安守「自性的仁德」,

安仁,是「率性」「有道」也

安,是,有定,心無旁騖,
安,是,能靜,心無恐懼,
安,是,無有妄想,無有執著,

知者,利仁,

知者,
知性,見性者也,
智慧覺知,正而不迷者也,

利仁,

利,是發揮,是善用,是善導,

利仁,
是自立立人,是自覺覺他,

知者,利仁,

一個知性,見性的覺者,
必然會,
發揮自性的良善,以利世間的一切,

仁者,安仁,

仁者,
是知道自己是佛,
安仁,
是認真的,安守自己的佛性,

仁者,安仁,

是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佛性,
認真的「修道」,做佛該做的事,

知者,利仁,

知者,
是自性覺醒,「正而不迷」者,
知者,
是肯定「眾生是佛」的覺者,

知者,利仁,

是一個人,明白,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認真的「辦道」以喚醒眾生的佛性也,

所以,

仁者,安仁,
是一個人,自覺,自立於仁也,

知者,利仁,
是一個人,覺他,立人於仁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06,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一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一章,

子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鄉里也,里,居住也,

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

孔子以前,
就有「仁」的概念,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也能看到「仁」字的使用,
仁,在古經文中,
表達的是,愛,親愛,慈愛,

孔子以前,舉凡,
尊親敬長,忠君愛國,懿文美德等,,
都稱之為「仁」,
春秋以來,禮崩樂壞了,
孔子,欲挽狂瀾,必須,
重申,禮樂的內涵及其精神,

那就是,
以「仁」為中心的禮和樂,
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
古造字作上千下心,
意思是,生千之心也,
千,一切也,
生出一切之心為「仁」,

古仁字,也寫成尸二,
二,是「人」,
尸,裡面有一個人,
人,有真人,有假人,
假人在外,為尸;真人在內,為仁,

仁,字,
另一個寫法,是「天」,
「天」,是天命,之謂「性」,

仁,是什麼?

仁,是果仁,核仁也,
果,的中心是「核」,種子,
核,剝開來,裡面的就是「仁」,
組成種子的就是「仁」,一陰一陽,

仁,
一顆不起眼的「種子」,
卻含藏「生命的萬有」,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仔細的,看看這個奇蹟,

一顆「米粒大小」的種子,

祂,是「一棵大樹」,
祂,是「無數的花」,
祂,是「無數的果」,
祂,是「無數的果裡,無數的種子」,
祂,是「無數無數的樹,花,果,種子」,
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就是,
孔子說的「仁」,
天命,之謂「性」也,

人的「命」,
從天而來,叫「天命」
這「天命」,就是「人的本性」,
現在,我們給祂名字,稱祂為「性」

人,的本質,本性,就是「仁」,
人,
失去了「仁」,就失去了「性」

性在,人在,性去,人亡,

率性,之謂道,

率,是直接的,率直也,
從天心本性,
直接的,流露出來的,就稱之為道,

里仁,為美,

里,鄉里,
里仁,以「仁」為鄉里,
里仁,以「仁」為「居」也,
里仁,是住在「仁」裡面的意思,

誠於中,形於外,

「仁」人,仁德具足的人,君子也,

仁,乃人之天性也,
性真,而心善,心善,而身美也,
此之謂,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

擇,是選擇,
人,選擇的憑據,是什麼?
選擇的起點,選擇的根本在哪?

擇,不處仁,
人,仁者也,
人,做選擇時,
卻不是以「仁」為中心,
而是,以「名」,以「利」,

這就像地球,
不以「太陽」為中心,
卻以「月亮」為中心,

認假為真,這樣是愚還是智呢?

知,是智慧,

焉得知?
人的智慧,在哪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05,
論語的路上,我們又向前一步,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六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六章,

子曰: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吾何以觀之哉?

這是,八佾篇的最後一章,
本章,就像一個「結語」,

居上要寬,為禮要敬,臨喪要哀,
這算是,禮,的基本要求了,

孔子說,
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

吾何以觀之哉?
我,又還能期待什麼呢?

居上,而不寬,

不寬,則器小,
不寬,則心量小,
不寬,則志不高遠,
不寬,則不能蓄民容眾,
不寬,則不能舉用賢才,

居上而不寬,危矣,

禮,而不敬,

不敬,則意不誠,
不敬,則心不正,
不敬,則敷衍,隨便,

禮,而不敬,則「禮」,何在呢?
禮,而不敬,則人將不信,不敬也,

臨喪不哀,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喪,而不哀,「五倫」失矣!

所以,孔子說,吾何以觀之哉?

臨喪,
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

真正的正義,
絕不是「法律」,
法律,幾乎不曾主持過「正義」,

真正的「正義」,
一直都在,
只是,人啊!往往不肯面對,

禮,是對道,對正義的堅持,

五倫,則有十義,

居上能寬,才能看見天下,
行禮能敬,才能看見自己,
臨喪有哀,才能看見倫常,

有天下,有自己,有倫常,禮運大同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04,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五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五章,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是「韶」樂,

禮記樂記篇:韶,繼也,
是記述,
舜,紹承堯帝之道,
恢宏德性,而使得天下太平,
這樣的樂章,雍容而和穆,
盡善,又盡美也!

武,是「武」樂,

是記述,
武王伐紂,除暴安民,
而天下百姓,解脫喜樂的景象,

美,是指音樂,外在的表現,
善,是指音樂,內心的境界,

孔子說,
韶樂,和武樂,
論其「美」,
武和韶,在「樂」外在的表現上,
都是天下太平,而「百姓喜樂」,
這「樂」,都非常完美,

不過,
若論其「善」,
在喜「樂」的內心,本質上來看,
韶,之樂,是紹承有道,
武,之樂,則難免殺伐之聲,

所以,孔子說,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禮,和樂,
都有外在的,美,和內在的,善,
人們,常常是,
追求外在的「美」,而忘了「善」,

後學,粗淺的認為,

人,心真,則善,心善,則美,

一個人,
有美的外在,而心不善,「美」嗎?

一個人,
行善,而心不真,「善」嗎?

所以,
真,是善的基礎,而善,是美的條件,

真,而善,善,而美,
性真,而心善,心善,而身美,

人,如是,禮,如是,樂,如是,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03,台灣習俗,除舊佈新囉!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四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四章,

儀封人請見,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出曰: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
是衛國西北邊境的一個小城,
與齊國,晉國接壤,

邊疆,聚土為界,稱為「封」,

封人,是守封疆的軍官,

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六歲,
辭去了,魯國大司寇的職位,
前往衛國,卻不得衛靈公之用,
因此,孔子西行,欲往晉國,
路經衛國西北邊城,儀縣,
所以,儀縣守城軍官,求見孔子,

求見的儀封人說:

君子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

未嘗,是不曾,

有賢人君子,來到這裡,
我,從來不曾,不去請益的,

可見,這是一個有德之人也,

從者,見之,

從者,追隨孔子出國的弟子,
見之,就為他引見孔子,

出曰:
儀封人,見過孔子後,將要離開時,
他開口,對孔子的弟子們說: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二三子,
是在場的幾位同學,

何患於喪乎?

喪,是孔子辭官,今失位而行,

你們,又何必擔憂,
你們的老師,失去官位呢?

天下無道也,久矣!

這個天下,失去了道,已經很久了!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木鐸,是銅質木舌的大鈴,
古時,
天子,發布政令,先振木鐸以示眾,

天下無道,久矣!

現在,
上天,將要用你們的老師,
做為「木鐸」,「金鐘」,
去替天傳道,警醒世間的愚迷啊!

儀封人的意思是說,

我見的人多了,
但是,真正的賢人君子不多,
像你們老師這樣的,
那是上天派來的,來喚醒世道的,

就像,
這天下無道,已經乾旱很久了,
大家,都引首企盼著,
你們的老師,這樣的一場大雨呢!

現下,
你們的老師,雖然「無位」,
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們的老師,終將把道傳遍天下啊!

藉著此章,儀封人的德性與智慧,

我們,不妨,也想一想,

對我們,更重要的,

是名位,還是智慧德性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02,學習,再學習,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三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三章,

子語魯大師樂,
曰:
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
以成,

語,是告訴,教導也,
大師,是負責「禮樂」的官名,

子,語魯大師樂,

孔子,回來了,
魯國的樂官,師摯,向孔子請教樂理,

孔子,教導他,說;

樂,其可知也,

樂,是從其「心」,流露出來的,

始作,
是「序章」,樂,剛開始的時候,

翕如也,是如「翕」也,

翕,
是鳥欲展翅高飛,而先合其羽,
翕,
是靜極而動,物格,而知致也,
翕,
是回到音樂的起點,是那靜之極致也,
翕,
是一開一合,是高低陰陽也,
翕,
是和於中,而將入主題也,

從之,
是隨著音樂的展開,

純如也,是如「純」也,

純,是純而不雜,
純,是一也,不二,誠意也,
純,是正而不偏,
純,是和於道也,正心也,
純,是不增不減,
純,是心志專精,心無旁騖也,

皦如也,是如「皦」也,

皦,
是潔白無瑕,光明透亮,不垢不淨也,
皦,
是月,顯日光之明,照亮世間黑暗也,

繹如也,是如「繹」也,

繹,
是餘音裊裊,綿綿不絕也,
繹,
是傳承永續,不生不滅也,

以成,
這樣,樂,就完成了,完美的展現了,

翕如也,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

古「樂經」,已經,流失了,
古樂,
在今日,我們是聽不到了,
如果,聽到了,
能不能做到,這樣的境界呢?

樂,是演奏者的心之音,

翕如也,起心,靜不靜呢?
純如也,動心,正不正呢?
皦如也,用心,明不明呢?
繹如也,誠心,能永續否?

樂,從心來,是用心聽的,

聞其樂,是可以知其心的,

在這裡,
我們聽不到古樂,只看到了文字,
但在這幾個簡單的文字裡,
我們卻彷彿參加了一場音樂的盛宴,

所以,
論語第九,子罕篇,

子曰,吾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
樂和禮,都亂了,
孔子,刪詩,正樂,
才使得「雅」,「頌」之詩,之樂,
各得其所,回歸本位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01,珍惜生命,善用時間,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二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二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
曰:
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

曰:
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
是周穆王的後代,姬姓,管氏,
姓管,名夷吾,字仲,

管仲,
是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

齊國,本來衰敗,
但齊桓公,在得到管仲的輔助之後,
很快的,就變的「國富民強」了,

周朝王室,沒落了,
諸侯群起,小國爭雄,
但是,管仲主張「尊王攘夷」,
曾經,九次,會盟諸侯,共尊王室,
結果是,
保全了,周,王室的正統,
而讓齊國,成為了,諸侯國之「伯」,

伯,是兄弟之長者也,

後世,不稱「伯」,而稱「霸」,
本是「尊王攘夷」之舉,
春秋,變成了,諸侯「霸」位之爭,

繼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後,
後續有,
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也相繼為「伯」,成為「霸主」,
春秋,成為一部「五霸史」,

管仲的事績,
豐功偉業,在此,無法詳述,
請有心的前賢,自行細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
尊王攘夷,讓齊桓公,稱伯諸侯,
可說是,春秋初期的「傳奇」,
所以,有人說:
管仲,應該會是孔子想學習的人物吧,

但是,孔子的回答是:

管仲,小器啊!

可見,
孔子的目標,絕不只是伯諸侯而已,

但是,問的人,不明白,

或曰,
問的人,繼續問,

您說「小器」,是說管仲節儉嗎?

現代人,
說一個人「吝嗇」,就叫「小器」,

儉,是問的人,對管仲的看法,

孔子說:

管氏有三歸:管仲,有三個家,

官事不攝:
一個總管就好,他卻用了三個管家,

焉得儉?

家事,就需要用到三個管家,
這樣的人,會儉樸嗎?

問的人,又不服氣了!
他說:
管仲,這麼做,應該是,
管仲,知道「禮」的需要吧?

管氏三歸,官事不攝,

三,是管仲富國強兵之策,
三,是制度齊國的方法,

管仲,
推行的是「法」,而不是「禮」,
所以,
後世,把管仲,列為「法家」先軀,

問的人,因此而說,管仲知禮,

孔子,當然,不同意了,
所以孔子說:

邦君,樹塞門,

邦君,是國君,
樹,是設立,
塞門,是遮門的屏風,

尊君之禮也,
樹塞門,門口,立了屏風,
則不能直面,需由側進也,

邦君,門口立屏風,
管仲,也立屏風,管仲知禮嗎?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國君會盟,兩君交好,

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
客人,向主人敬酒,叫「酢」,

酬酢之時,客人回禮,
放置尊爵(酒杯)的土台,叫反坫,
反坫,類似於現代的矮腳桌,

國君會盟,兩君交好時,
才使用的「反坫」,

管仲,酬酢賓客,也用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這樣的管仲,
您說,他知禮在哪裡?
管仲,這樣叫知禮,
那天下還有誰是不知禮的呢?

禮,是規距,
但是,
禮,與法不同,世人不明白,
法,固然可以打天下,富國強兵,
但要長治久安,非禮不可,

看齊桓公,雄霸天下時,
禮和法,難分軒輊,
但是,齊桓公一死,霸業何在?
春秋之後是戰國,五霸之後是七雄,
天下爭戰,再無寧日矣,

孔子一聲,管仲之器小哉,

恨,管仲之器不大也,
管仲,
更大器一點,天下何以至此,
今日天下,
又去哪裡,再找一個管仲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