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章,

子曰: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政者,正也,
為政者;領導人,有兩件大事,
一是正己,端正自己,
二是成人,成就別人,導人以正,

昨天,我們看到了,「退而省其私」,
怎麼省?

視其所以,

先看看他,做的是什麼?怎麼做?

觀其所由,

再看看他,做的理由,動機,原因是什麼?

察其所安,

最後是,他安的什麼心?他的目的何在?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焉,是如何,廋,是躲藏,

這樣去看一個人,他,又如何能躲藏呢?

視,是用眼睛看,
要「聚焦」,才能「見」,
仔細的,看清楚,他的所作所為,

觀,是了解,是洞悉,是心的對談,
有時後要用嘴,去問?
更重要的是,要用耳朵去「聽」,

察,是覺,是發現,是明白,
是一個「總合判斷」,
靠的是,經驗和智慧,

這三件事,幾乎是領導者的條件之一,

有太多的領導者,

不會看,不會聽,更不會問,
他們看不到,像是有眼睛的瞎子,
他們聽不到,像是有耳朵的聾子,

因為,他們的心,「自以為是」,
他們,只看他們想看的,只聽他們想聽的,
所以,他們永遠,看不見也聽不到,
當然,他們也不可能想問,

但是,
有誰,會願意跟著瞎子,聾子走呢?

人,永遠是「為政」的核心,

孔子,送了我們禮物了,
為人父母,為人領袖,豈可不慎,

看,觀,察,太重要了,是不是?

不能知人,如何善任?如何領導?

所以孔子說,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6,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九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九章,

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顏回,
姓顏,名回,字子淵,
小孔子,三十歲,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事師,不曾出仕,

居陋巷,簞食瓢飲,樂道安貧,
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孔門十哲之一,居「德行」之首,
聰敏好學,「不二過」,世稱「復聖」,

是孔子一生,最鍾愛的學生,
那一年,顏回,四十歲,
孔子,七十歲,才周游列國回來,
忽然,聞聽,顏回死訊,
孔子,頓失傳承,哀慟不已:
噫!天喪予!天喪予!
這一段師生之情,溢於言表,

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孔子說,
我跟顏回,都談了一整天了,
但是,從他的嘴裡,
我還聽不到一句,不認同的話,
我以為,顏回是不是,聽不懂呢?

退而省其私,

所以,跟顏回談完話後,
我就仔細的觀察他,有什麼改變?

亦足以發,

我卻發現,
足,是完全的,發,是發揮,
顏回,已經在完美的發揮它了,

回也,不愚,

回啊!這個人,真是有智慧啊!

這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

此章,藉助孔子讚嘆顏回,

提醒,

一個為政者,一個領導人,
或者是,一個老師,
應該,謹慎的去「發掘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通常,話不多,

他們總是,老實的在做事,
雖然,讓人看起來,有點笨,
可是,他們做的事,一點都不笨,

知與行,真知,真行,
行動,才是真實的智慧,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5,忙碌,遲發,對不起,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八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八章,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
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是字,姓卜,名商,
小孔子44歲,15歲拜入孔子門下,
後追隨孔子,周游列國14年,
是孔門十哲之一,
跟前章,子游,一樣專長文學,

子游,小孔子45歲,

子游,子夏,從年齡來看,
他們,是孔門的新生代,
很年青,就從學於聖人之門,
難能可貴的是,又有,跟隨周游列國,
推行禮運,大同理想的歷練,

孔子,回天時,

他們,還不到30歲,
但是,他們幾乎嫡傳了,孔門之學的菁華,
孔子走後,
子游南歸,道啟東南,成了「南方夫子」,
子夏西行,開創了「西河學派」,
培育了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才,

西河,

也是早期「法家思想」成長的搖籃,
子夏,弟子眾多,
西河地方的人,將他視作孔子,

後世的儒學,和秦朝以前的經典,

在秦皇大火之後,興起的「漢學」,
幾乎都是,以子夏門人之學為依據,
有人傳聞,
像「論語」這樣,大部頭的編輯,
就很有可能是出自子夏和門人之手,

子夏問孝,


孔子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色難,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事師之道,

跟事父之道,其實是相等的,
有時候,
老師比父親,更了解學生的問題呢!

子夏,入門時,年紀小,


有事,弟子服其勞,不難,

難在,是否「勞而無怨」?

有酒食,先生饌,

有好吃的,老師,父母,長輩先用,不難,
難在,
是否明白了,真正的「孝道」?

道,絕對不是,表面工夫,

率性之謂道,所以「色難」,

色難,

有人這樣解,
色,是臉色,難,是難看,
所以「色難」,
是要「和顏悅色」,不可以「臉色難看」,

確實,
做孩子的,總是,很容易,
不自主的對父母發脾氣,使性子,
所以,
色難,是「臉色難看」,「難有好臉色」,

如果,我們要這樣解,
那麼,「臉色」是什麼?

孩子,「色」,難在哪裡呢?
孩子「色難」,其實,是一種「挫折」,

有心行孝,為何臉色難看呢?

這臉色,是情緒問題嗎?
這臉色,是理念衝突嗎?
這臉色,是高傲孤獨嗎?
這臉色,是有志難伸嗎?

您,看到了嗎?看懂了嗎?
您,又如何處理呢?

所以,

色,不止是臉色,
色,是神色,是「心」的自然流露,
在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時,我們談過,

這兩天,我們一直在談「孝」
不難看出,編輯者的意圖,
似乎,一再強調,
孝,是為政的縮影,
小在修身齊家,大在治國平天下,

色難,絕不是「巧言令色」,
對人,尚且不可,何況,對父母師長,

孝道,
跟父母,跟師長在一起時,
有事,弟子服其勞,是禮,
有酒食,先生饌,是敬,
但是,禮,敬只是基礎,

禮之用,和為貴,
和,是和諧平衡,是本性自然,

色難,兩個字,
是和諧,是平衡,是「知止有定」,
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它的起點,
修身齊家,治平天下,是它的目標,

孔子之教,
簡短中的,又令人追思長遠,望塵莫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4,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七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七章

子游問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姓言,名偃,


子游,是「字」


字,是古禮,

冠禮之後,就是大人了,
除了父母長輩者,可直呼其「名」外,
一般人,只能稱其字,而不能呼其名,

子游,是南方吳國人,

孔門十哲之一,以文學見長,
曾任武城宰,能行禮樂之政,
後來,回歸故鄉,道啟東南,
對江南文化貢獻卓著,
被譽為「南方夫子」,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一般人,所謂的「孝」,

是指「衣食的供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有些,有錢人家,達官貴族,

為了游獵,
養狗,養馬,(不輸養父母),

不敬,何以別乎?


供養父母,

如果,少了尊敬,少了恭敬,
那,還是孝嗎?

何以別乎?


養寵物,和養父母,差別在哪裡?


本章闡明:

孝道,安,慰,敬,順中,
「敬」字的重要,

論孝道,而以犬馬為例,讓人觸目驚心,


但是,反觀今日社會,

養寵物,甚於父母的,竟成潮流?
實在,令人感嘆!

所以,在為政篇中,另一個意涵是,


敬,是敬重,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為政者,領導人,您,重視的是什麼?


是「養」還是「孝」?

是「物」,還是「敬」?
是「奢華」,還是「禮」?

為政者,

一個領導人,
若養寵物,甚於父母,
為家人,為國人,做了什麼榜樣?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3,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六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
是前章,孟懿子的兒子,
跟父親一樣,也拜孔子為師,

古人取名,或稱名,
常加入排行,以表明自己,
伯,仲,叔,季,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仲孫氏,是老二,
可能是老大不在了,故又稱孟孫氏,

孟武伯,名彘,伯是排行,
武,是稱號或諡號,
人,取名字,可能會跟本人不相符,
但是,稱號或諡號,應該是不會錯了,
武,至少不會是文弱吧?

孟武伯問孝,

問,一定是有疑,疑在哪?

答,如果不能切題,那是「答非所問」,
答,如果不能啟迪人心,又何必多言,

孝,「做」,就對了,
孔子,豈不明白?
但是,孝,做對了嗎?做好了嗎?
孔子教的是「道」,孝的根本也,

所以,
不同的人問孝,有不同的答案,
而其根本,卻是,不變的,
那才是真正的「孝道」,

孟武伯,
繼父親之後,也成為一代宗主,
孟武伯問孝時,
是父親還在?還是父親已經不在了呢?

因為,
孔子,五十五歲,出國,
周游列國,十四年,
回國時,已近七十歲,
孟懿子,大概是在這前後走的,

然而,此章,列在為政,

武伯問孝,是問孝呢?還是問政呢?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又說的是,
父母之疾呢?還是武伯之疾呢?

我們也都當了幾年的父母了,
當然明白,
做父母的,哪有不擔憂孩子的,
可是,我們最擔心的是什麼?

是不是,孩子的病?
不論是,在身體上的,或是心理上的,

還是,擔憂自己的病呢?(有人如是解)

而且,在正常狀況下,
孩子總是,比我們年青,
活的比我們健康,比我們強壯吧,

那麼,父母之疾,
做父母的,真正的擔憂,
應該是,孩子,成不成材吧!

另外,
如果,您是一個王公貴族,大企業主,
那麼,
做為一個將亡的父母的擔憂,
恐怕,就更多了吧,

那麼,
孟武伯問的孝,您怎麼回答?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
請問,其疾,其憂何在?

各位前賢,「孝經」裡面有答案,

如果,您已經了解「孝經」了,
那麼,請問,
「孝經」是講「孝」,還是「為政」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2,冬至,明晨有事,先發,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五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
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魯國,有三大家臣,
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史稱「三桓」

孟懿子,是孟孫氏,第九代宗主,

父親孟僖子,臨終前交待,
孟懿子和弟弟南宮敬叔,
要拜入孔子門下,「學禮」,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無違,是「無違於禮」,
很多人解釋為,「順從,不違背」,錯了!

孝經,諫諍章:

曾子曰: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

故當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
臣,不可以,不諍於君,
故當不義,則諍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三家」,無禮亂政,(八佾再談),
故有此篇,

政者,正也,

己身正,不令而從,
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道民以德,齊之以禮,

而「百善孝為先」,

孝,是「為政」的根本,
近則修身齊家,遠則治國平天下,

「無違」,是「無違於禮」,
而不是,順從父母的欲望,
這是孔子的重點,

孟懿子,是為政者,舉足輕重,
而「三家」者屢屢,違禮而行,
孟懿子與孔子的對話,
恐怕,
就只有兩人「心知肚明」吧,

因為,樊遲為孔子駕車,

樊遲,也是孝子,

而對話簡短,恐樊遲不明,

故,再說一次,講清楚,

生,事之以禮,

生,父母在世時,事,侍奉,
父母在世時,要能「侍奉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死了,葬,要守禮,祭,也要守禮,

故一本孝經,說盡「為政之道」,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1,今晨,好忙,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四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四章,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孔子的生命自述,

吾十有五,是十五歲,
而「志於學」,
是立下了學習的志向,
一生,不曾改變,

志於「學」,學什麼?
學「道」,「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在親親,
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何以見得?

從三十而「立」,來看,

「立」者,「立身行道」也,故知其學,

四十而「不惑」,
四十歲時,人生,已不再有疑惑,

佛家講,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

正而無邪,謂之「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中庸云:
天命之謂性,
我們的良心本性,
自天而來,謂之天命,

知天命,
是悟道了,是見性了,
是佛心,本性覺醒了,

祖祖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孔子,
五十歲問禮於老子,而傳承天命,

六十而「耳順」,
六十歲了,還聽力很好嗎?非也,

耳順,
是心已清靜,沒有執著,妄想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此「心」,是天心,是佛心,是本性,

從「心」所欲,
是真人做主,是天心流露,是佛心現前,

不踰矩,
是率性而行,是心即佛,覺行圓滿的境地,

是因為,

正己,是為政的基礎,
所以,編者,
把孔子的這一段生命自述,
放在為政篇中,

或者,另一個意涵是,

為政,其實是,
一項生命的成長工程,
所以,編者,
欲以夫子的生命歷程,
為這項工程,寫下階段標示,

我們不可考,

不過,為政者,
如果,能以聖人為榜樣,
而正己,而推己及人,
使社會一片,效聖法賢之聲,
豈不快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0,參班夜歸,今晨有班,疾書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