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四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四章,


孟子曰:

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

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曰:

孟子,提出警告,說:


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


如果,

士人,無罪,卻被君王,殺了,


那麼,

官員,也就可以,棄官,離職了,


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如果,

百姓,無罪,而被,君王殺戮,


那麼,

士人,也就可以,遷徙,避難了。


本章,

孟子,的意思,是,


一個,

出仕,為官者,


該離開時,

就要,離開,不要戀棧。


如果,

不離開,恐怕,會有,殺身之禍。


標準,在哪?


君王,

已經,無道,殺害,無辜。


那麼,

這把,失控的刀,


什麼,時候,

揮到,自己的身上,就不知道了,


死,

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


修道人,

不需要,不應該,做,無謂的犧牲。


孟子,

民主,的思想,非常的早。


這裡,

孟子,主張,


士人,

百姓,可以,「用腳投票」。


這個,

讓後學,想起了,一篇文章,


關於,出走的理由。


1.  出走,是為了,體驗世界。

2.  出走,是為了,改變想法。

3.  出走,是為了,離開現況。

4.  出走,是為了,休息一下。

5.  出走,是為了,激活生命。

6.  出走,是為了,享受自由。

7.  出走,是為了,放下煩惱。

8.  出走,是為了,重新出發。

9.  出走,是為了,跳出困境。

10. 出走,是為了,追逐夢想。

11. 出走,是為了,尋找另一種可能。

12. 出走,是為了,走遍世界。

13. 出走,是為了,學習不同。

14. 出走,是為了,看到遼闊。

15. 出走,是為了,突破與創新。

16. 出走,是為了,探索世界。

17. 出走,是為了,發現自己。

18. 出走,是為了,繼續前進。

19. 出走,是為了,另一個開始。

20. 出走,是為了,讓生命,更完整。


出走,

除了,因為,別人的因素,


我們,

可不可以,更簡單的,


只是,

因為,我們,自己的理由呢?


當然,

亂邦,不居,危邦,不入。


如果,

是要,移民,考慮的,就更多了。


我們,

再換個,思維,


我們的,

團隊,國家,社會,環境,


現在,


是個,

別人,想要,移民來的地方嗎?


或者,

我們,是個,


士人,

百姓,想要,遷徙走的地方呢?


有句,

俗話,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我們,

是什麼樣,的人,和環境,


我們,


就會,

感召,什麼樣的,人,事,物。


那麼,

這句話,對於,道場,


對於,


我們,

修道,辦道,是否,也還適用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28,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三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三章,


孟子告齊宣王曰: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王曰:

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

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

有故而去,

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

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

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

今也為臣。

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

有故而去,

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孟子告齊宣王曰:

孟子,勸導,齊宣王,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王,


如果,

能夠,重視,臣僚,百姓,


有如,

珍惜,自己的手,自己的腳,


那麼,

臣僚,百姓,就會,重視,君王,


有如,

愛惜,自己的身體,如飢,如渴。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王,

如果,不重視,臣僚,百姓,


把臣僚,百姓,

只當做,家裡的畜生,雞犬,牛馬。


那麼,

臣僚,百姓,


也會,

看輕,君王,無視,君王,


有如,

路上,行走,陌生,不認識的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君王,

如果,輕賤,臣民,百姓,


有如,

泥土,草芥,一般,任意,踐踏。


那麼,

臣僚,百姓,


就會,

憤怒的,仇視君王,


有如,

怨恨,自己的仇人,自己的敵人。


王曰:


齊宣王,

不以為然,轉個話題,就說:


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我看,

禮經,上面,記載,說:


一個,

臣子,雖然,離職了,


也要,

感念,舊時,國君,的恩情,


而當,

這個,舊君,殯天的時候,


仍然,還要,

依禮,為舊君,守喪,服喪,三個月,


那麼,

一個,臣子,


應該,

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曰:

孟子,說:


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


君臣有義,


諫行:


一個,君王,


能夠,

勇於,接受,勸諫,改過,


言聽:


能夠,傾聽,

智慧的,明辨,仁義,良善之言。


膏澤下於民:


能夠,推行仁政,

廣行德澤,恩惠,施於人民,百姓。


有故而去:


臣僚,

因故,有事,離開,離職,


則君使人導之出疆:


國君,

立刻,派人,送行,


國君,

依依不捨,直到,他,離開國境,


又先於其所往:


如果,

舊君,事先,知道,


這個,臣子,

將要,往哪一個地方,去發展,


就會,

先派人,去到,那個地方,


宣揚,

這個,臣子,的賢能,


使他,

能夠,受到,當地人,的敬重,


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


等他,三年,

如果,還是,沒有回來,


這個,時候,

才去,收了,他的家,他的產業。


此之謂,三有禮焉:


這個,

就是,一個,君王,


表現,

對於一個,曾經為自己,盡忠的人,


一而再,

再而三,的,三個挽留,三個禮遇。


如此,則為之服矣:


愛民,如子。


如果,

一個,舊君,能夠,做到這樣,


那麼,

這個,天下,


會有,

哪個,舊臣,不為,這個舊君服喪呢?


今也為臣:


現在,

我們,看看,各國的,君臣關係,


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


國君,

不肯,接受,忠誠,的建言,


私心,

傲慢,不肯,推行仁政,


君臣,無義,

德澤,恩惠,不能夠,施於,百姓。


有故而去:


結果,

忠臣,賢士,紛紛求去。


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


那麼,

國君,怎麼做呢?


能抓的,

就把,他們,抓起來,問罪。


如果,

君王,抓不住的,


君王,

就派人,到他去的地方,毀謗他。


想盡,辦法,

使他,不能,受到重用。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他,

才剛,動身,


國君,

馬上,就派人,沒收他的產業,


斷了,

這個,臣子,想要,回頭的路。


此之謂,寇讎:


這個,


就是,

君王,把臣子,


不當,

自己的,孩子,當成,敵人了,


寇讎,何服之有?


那麼,

我們,試問,


一個,

把舊君,當敵人,當仇人,的舊臣,


他又,

怎麼,可能,


還會,

感念,舊君,為他,服喪,三個月呢?



本章,

我們,思維,


孟子,

勸告,齊宣王的話,


實在是,

非常的,忠誠,非常的,大膽,


可惜的是,

齊宣王,還是,聽不到。


當時,

普遍,君王,的毛病,在這裡。


有眼睛,看不到,

有耳朵,聽不到。


對於,自己,


不肯,

修養德行,不能夠,正道而行。


對於,

臣民,百姓,


不肯,

推行仁政,不能夠,廣施德澤。


那麼,

請問,這樣的人,


他,

憑什麼,成為君王呢?


如果,

能夠,保有,祖上,的江山,


恐怕,

這個,都已經是,僥倖了吧!


如果,

還要,貪心,妄想,變本加厲,


想要,

戰勝,別人,想要,擁有天下,


這樣,

難道,不是,在自取滅亡嗎?


我們,

辦道,推展道務,也是一樣,


如果,

我們,自己,不肯改變,


如果,

我們,不能,愛民如子,


就算,

讓我們,走遍,世界各地,


難道,


我們,

辦的道,就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難道,

我們,能夠,只憑著,權柄,


就想要,

道傳,天下,九州,


就想要,

別人,對我們,遵命,服從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27,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二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二章,


子產,聽鄭國之政,

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

惠而不知為政。

歲十一月徒槓成,十二月輿梁成,

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濟之?

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子產,聽鄭國之政:


子產:


名,僑,

字,子產,又字,子美,諡號,成,


或稱,

公孫僑、公孫成子、東里子產、等。


是春秋末期,

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

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產,

執政,期間,改革內政,慎修外交,


捍衛,國家利益,

極受,鄭國,君臣,百姓的愛戴,


後世,

對其,評價甚高,


將他,

視為,歷史上,宰相,的典範,


清朝的,

王源,更推許他,為春秋第一人。


聽鄭國之政:


子產,

在鄭國主事,主持政務,的時候。


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曾經,

在寒冬,用自己的,坐車,


幫助,

百姓,渡過,溱水,渡過,洧水。


可見,

子產,做這件事,


應該,


不只,

一個,地方,不只一次,兩次。


孟子曰:


孟子,學史,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評論說:


惠而不知為政:


子產,

只知道,施行小惠,


其實,

不懂,為政,的大體。


歲十一月徒槓成,十二月輿梁成,


如果,

能夠,在寒冬,十一月,之前,


政府,

為百姓,修築,一座小橋, 


百姓,

不就,可以,自由行走了嗎?


如果,

能夠,趕在,寒冬,十二月以前,


政府,

能夠,為百姓,修建,一座大橋,


百姓,

甚至,趕著車子,也可以,過河,


民未病涉也:


這樣,

百姓就,再也不用,受過河之苦了,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一個,

當官,執政的人,


如果,


能夠,

真正的,把百姓,的生活,照顧好,


那麼,


路上,

百姓們,為他,讓道,都可以啊!


焉得人人而濟之?


兩岸,

需要,過河的人,這麼多,


單憑,

子產,一部車,


真正,

又能夠,濟渡幾個人呢?


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所以,

我們,一個,為政主事的人,


如果,


只是,

想要,施行小惠,討人喜歡,


那麼,

恐怕,就算是,


用盡,

一生,的日子,也還,不夠用啊!



孟子,


這一段話,

真的,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行惠,

當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

一個為政者,更重要的是,行政,


惠,

比較是,個人的,私下的,


政,

卻是,大眾的,整體的。


為政者,

一定要,把這件事,弄清楚。


有太多的,


為政者,

卻只,看到私,而不能,看到公。


甚至,

以私,而害公。


好行,小惠,

對小一部分人,真是,感激,又感動。


像文章裡,


子產,

用自己的座車,去幫助人,過河,


誰能,不感謝他呢?


可是,

孟子,還是,要說:


作為,

一個,執政者,


應該,

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吧?


我們,

看看,我們的,國家,政府,


看看,

我們的,公司,機關,團隊,


或者,

看看,我們的,道務,道場,


我們,

能夠,真正的,明辨,公與私嗎?


如果,

兩相,衝突,的時候,


請問,

我們是,堅持,公,還是,私呢?


我們,

有整體感,有天下,國家的意識嗎?


小,

從,隨處亂丟的垃圾,


大,

看到,整個環境,的汙染。


小,

從個人的,暴力,


大,

看到,整個國家,社會的亂象。


我們的,整體感,不見了。

只剩下,私我。


當我們,

迷失,大我,的時候,


小我,的我們,

也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沒有天,哪有地?

沒有地,哪有家?


沒有,家,

沒有,父母,哪有你?哪有我?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26,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一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一章,


孟子曰:

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

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

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

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孟子曰:

孟子,說:


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


大舜,

出生在,諸馮,這個地方,


後來,

搬家,住在,負夏,這個地方,


死的時候,

大舜,死在,鳴條,這個地方,


東夷之人也:


從這樣看來,


大舜,

算是,一個,標準的,東方人,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周朝,文王,


生活在,

岐山下,死在,畢郢,這個地方。


所以,


周文王,

也算是,一個,標準的,西方人,


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


論,距離,


這兩個人,

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


兩地,

相距,有將近,一千多公里,遠。


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


論,時間,

論,時代的差距,


他們,

兩個,相差,也有,一千多年。


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


他們,

都是,史上,有名的,明君,


我們,

若看,他們,治理天下的模式,


那就,好像是,


一副,

上下,左右,相對的,春聯,似的,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我們,

就會,發現,


不論是,

東方,還是,西方,


不論是,

以前的聖人,還是,後來的聖人,


他們,


思維,

度量,的標準,幾乎是,一樣的,



本章,

孟子,所說的是,


不論是,

在東方,還是,在西方,


不論是,

在古時,還是,在現代,


聖人的道,

是一樣的,從來,不曾改變的,


因材施教,

客製化的,道,叫做,教,


法無定法,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法,

筏,舟也。


舟,

渡人,從此岸,到彼岸。


人,

過了,河了,上了,岸了,


那麼,


舟,

筏,就放下吧,給需要的人用。


法,藥也,


醫生,

看診,因病,給藥,


病人,

服藥,治病,


等到,

身體,好了,藥,也就放下了。


一個,

沒病的人,又何必,吃藥呢?


一陰,一陽,之謂道。


如果,

只有左手,沒有右手,好用嗎?


如果,

只有前腳,沒有後腳,能夠前進嗎?


如果,

只有白天,沒有黑夜,可以嗎?


如果,

只有晴天,沒有下雨,這樣好嗎?


如果,


我們,

只有,傳統,而沒有,創新,會怎樣?


如果,


我們,

只有,開創,而沒有,傳承,會怎樣?


何不,

檢查,一下,


我們,

真的,有「道」嗎?


我們的,道,

是偏執的,還是,十方圓滿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25,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二十八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

天下大悅而將歸己。

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

惟舜為然。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

瞽瞍厎豫而天下化,

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

此之謂大孝。



孟子曰:

孟子,說:


天下大悅而將歸己:


能夠,

得到,天下人,的敬重,


天下人,


全都,

心悅誠服的,想要,來歸順於他,


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


能夠,

擁有,天下,


這是,

多麼大的,一件事,


但是,

他卻,能夠,


如此,

輕易的,掌握,


有如,

拿起,一根小草,一粒芥子,一般。


惟舜為然:


這件事,


大概,

也只有,舜,這個人,才做得到吧。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


如果,

沒有,父母,哪裡,會有我們呢?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我們,

身為,人子,不孝順,自己的父母,


這樣,


我們,

還能,稱為人,稱為,人子,嗎?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


舜帝,

能夠,想盡辦法,


用盡了,

一切的,努力,來孝順父母,


終於,


讓那,

天下,最頑固的父母,都能夠,歡喜,


瞽瞍厎豫而天下化:


如果,


大舜,

能讓,瞽叟,這麼頑固的父母,


都能夠,

被他的,孝順,所感動,所感化,


那麼,

天下,還有誰?


能夠,

不受,他的感化呢?


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


能夠,

像大舜,這樣,


讓瞽叟,

這樣,頑固的父母,都能,歡喜,


那麼,

天下,人子的,孝道,


也就,

有了,標竿,有了,模範了,


此之謂大孝:


能夠,

像舜,這樣的人,


也就,算是,

一個,真正的,能行大孝,的人了。


孟子,

接續,前章,再次,強調,


治國,

平天下,的基礎,在於,行仁。


那麼,

行仁,的根本,又在於哪裡呢?


百善孝為先。


先王,

行仁,行道,行政,之本,


在於,

推行,一個,「孝」,字。


孝,

是,我們,做人的根本,


根,沒顧好,

樹,怎麼能夠長的高,長得好呢?


蓋房子,

地基,沒打好,沒扎穩。


我們,

怎麼,能夠,蓋高樓,蓋大廈呢?


孝,

看起來,簡單,其實,不容易。


我們,

藉此,想一想,


如果,

我們,認識,一個人,


他連,

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孝順。


那麼,請問,


我們,

如何能,期望他,還能,愛誰呢?


一個人,


如果,

連他,自己的父母,都不能順從,


那麼,

請問,他又能夠,順從誰呢?


所以,

這個標準,不就,很明顯了嗎?


一切,的問題,


不是,

全都,在於,最根本的地方嗎?


我們,

挑一個先生,選一個太太,


或者,

選一個老闆,挑一個員工,


要不要,

也用,這個尺,量量看呢?


何況是,

我們要,挑選的,是個,重要幹部,


甚至是,一國之君啊!


如果,

我們,選錯人了,我們,用錯人了,


那麼,

結果,將會如何呢?


會不會,

問題,一大堆,而百病叢生呢?


孟子,

這麼,古老的智慧,


請問,

在我們現在,還適用嗎?


我們,

要不要,也藉此,檢查看看呢?


我們,個人,

我們的家,我們的公司,同事,


我們的,社會,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天下。


如果,

少了,孝,這個字,


請問,

人類,社會,還有,幸福可言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24,

離婁章句,上篇,最後一章,完。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二十七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

仁之實,事親是也;

義之實,從兄是也。

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

生,則惡可已也,

惡可已,

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曰:

孟子,說:


仁,的實踐,

仁,的具體表現,在哪裡?


仁之實,事親是也:


仁,的實踐,

仁,的具體表現,在於,孝事雙親。


義,的實踐,

義,的具體表現,在哪裡?


義之實,從兄是也:


義,的實踐,

義,的具體表現,在於,尊敬兄長。


智,的實踐,

智,的具體表現,在哪裡?


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智,的實踐,


智,的體現,

在於,明白,仁,義,兩個字,


而且,

堅持,孝事父母,敬愛兄長,永不放棄。


禮,的實踐,

禮,的具體表現,在哪裡?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禮,的實踐,


在於,

體現,仁義的,精神、文化的層次,


在於,體現,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細節,和美感。


禮,

要能,由表,入裡。


由粗,而細,

由細,而微,由微入理,由理入道。


樂,的實踐,

樂,的具體表現,在哪裡?


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


樂,的實踐,


樂,的體現,

在於,人人,樂於,實踐仁義,


人人,

樂於,孝事父母,樂於,敬愛兄長。


那麼,


人,的幸福,

家庭的和樂,自然的,也就,產生了。


生,則惡可已也:


人,的幸福,

家,的和樂,產生了,苦,就結束了。


惡可已:


如果,

煩惱,消失,苦痛,遺憾,不見了,


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自然,

就有,歡喜,樂自心中來。


人,

就會,不知不覺的,嘴角上揚,


而且,

很容易,就會,


開心的,

放開雙手,腳步輕盈的,跳起舞來了,


這個,

就是,樂,


人人,

幸福,而且,快樂。


本章,

孟子,告訴,我們, 


仁義,


才是,

我們,智慧的源泉,禮樂的根本。


仁,

具體的表現,在於,孝順父母,


義,

具體的表現,在於,敬愛兄長。


我們,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深度,和美感,


這個,

就是,禮,的根本。


能夠,

體現,這兩件事,叫做,有智慧。


人,

因為,有了,智慧,


苦,

才能夠,消失,


苦,

消失,不見了,


這個,

才是,我們,真正的,樂,


人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樂,


這個,

就是,幸福的社會,大同的世界,


仁,義,禮,智,


如此,

簡簡,單單,四個字,


正是,


我們,

天心,本性,喜樂的張本,


更是,

我們,幸福社會,大同世界,的藍圖。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