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十四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二十四章,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政者,正也,
為政,為正也,

為正,有兩個重點,

一是「守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一是「行道」,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為政,「心態」很重要,
意不誠,心不正,做的事,就全亂了,

本章,是「為政篇」的結語,
旨在,提醒我們,為政者的心態,
或者說,
為「正」者,的兩個障礙,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諂,是諂媚,

諂,是阿諛討好,是巴結奉承,

諂,是說的話,做的事,全都只是,
為了,迎合別人的心意,討好別人,

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

本章說的,露骨了,

但這個,
在現在,卻已經「習以為常」了,

為政者,
出席告別式場,場場必到,
不知,是否有人,
仔細的,聆聽他們的心聲呢?

行祭者,「不敢不來」,
意不誠,心不正,禮,到了嗎?

禮俗,也是「禮」啊,

禮,是有禮有節,過猶不及,

行禮者,受禮者,
行祭的心,期望的心,都正了嗎?

非其鬼而祭之,
是為政者,帶頭諂媚,做示範啦!

為政,
另一個問題是,見義不為,

孔子說:無勇也,

這話,孔子就說的保守了!

無勇也,
其實就是:恐懼,害怕,

怕苦,怕累,怕麻煩,已經夠怕了,
不要說其它了,反正就是「怕死了」,

見義不為,無勇也,

義,是正也,道德勇氣也,

義,是本分,正當該做的事,
見義不為,

為政者,為正者也,
見義不為,不為正了!
那還為什麼政呢?

人,做「選擇」很重要,

一個人,一旦,
不選擇,做正確該做的事,
他就是,
選擇,走斜路,選擇,繞圈圈,

「義」與「利」絕對是,
為政者,領導人,最重要的課題,

「君主」,也好,「民主」,也好,

如果,

為政者,見利忘義,
只見其「利」,不見其「義」,

如果,

人人忙的,
只是「利」,而不是「義」,
這個社會,就會只有一種結果,

政,將不為「政」,
人,將不是「人」了,

各位前賢,
做人也好,為政也好,
我們有沒有機會,「勇敢」呢?

面對我們的「恐懼」,
我們能不能,見利無諂,見義勇為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9,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二十三章,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
姓,顓孫,名,師,字,子張,
小孔子48歲,跟子游,子夏一樣,
才十幾歲,就跟隨孔子周游列國,
博學好問,好交友,
言行,常不拘小節,而有過之,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十世,
一世,是三十年,十世,是三百年,

但因後文,孔子的回答,是以三代為例,
所以,也有人解文說,
世者,世代也,易姓換主,朝代也,

十世,可知也?
十世,可以預知否?

子張問老師:
三百年後的事,可以預先知道嗎?
或是,老師,
可以說說看,三百年後會怎樣嗎?

本章的用字,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
年青的子張,
那個,常常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

孔子的學生,
子夏,個性比較保守,
子張,則比較跳脫,比較奔放,
就像為政,永遠要面對的兩件需求,
那就是,「傳統」與「創新」,

有句台灣話說:
「新例沒設,舊例沒滅」,
意思是說,
在「新制度」還沒有創建好之前,
一切行事,
還是要依照「舊制度」來實行,

子曰:

孔子,當然知道,子張想跳脫的個性,
所以,孔子以夏,商,周,三代為例,
回答子張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殷,是商朝,
因,是根據,
損,是刪減,
益,是增加,
夏,是夏朝,
周,是周朝,

以前,「商朝」的禮樂制度,
是根據前代「夏朝」的禮樂制度,
以適合於「商」時代的需要,
或刪減,或增加,而制定的,

而現在,我們「周朝」的禮樂制度,
也是參考前代「商朝」的禮樂制度,
並考量「周」現代的需求,
或刪減,或增加,而制定的,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所以,子張啊,
將來,繼「周朝」之後的,
不論,十世還是百世,十代還是百代,
三百年,還是,三千年,
這「道統」的傳承,是永續不滅的,
而禮樂制度,
只是隨著時代的需求,或增或減罷了!

為政篇,快讀完了,我們了解,

孔子主張:
禮樂制度的「創新」,不能憑空想像,

所以,「為政」一再強調:

為政是,「溫故,而知新」,
為政是,「周,而不比」,
為政是,「學思並行」,
為政是,「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為政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為政是,「多聞闕疑」,是「多見闕殆」,

本章幾乎是為政的總結,

萬變,不離其宗,
為政,如果失去了「道」,
就失去了它的「正統」性,

所以,孔子,藉機提升子張的視野,

為政,最怕失去了「道統」
為政,如果,連「根」都沒有了,
那就不是「創新」,而是「變種」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8,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十二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二十二章,

子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信:自信,誠信,正信,信任,信用,

信:是守信,

信,人言也,人,說話算話,謂之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說了話,自己卻不算,不守信用,
這樣,他說的話,就沒有人相信了,

信,是自信,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
吾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填海之難,
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雖反掌折枝之易,
亦無收效之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一旦失去了「自信」,
就算是他專長的事,也做不好了,
那還有什麼,是他可以做的呢?

信,是信念,是正信,

人,沒有「正信」,就是「邪信」,

不正的「信念」,就像是「緣木求魚」,

有一個人,爬到樹上去,
樹下的人,問他要做甚麼呢?
他說,我要抓魚啊!

抓魚,應該是到河裡,怎麼爬上了樹呢?

正信,很重要,

一個人,沒有「正信」,
人生的方向,就錯了,
目標在南方,卻拼命的往北走,
能力越強,條件越好,
反而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信念,
他的人生將會如何,就不知道了,

信,是誠信,

誠於中,形於外,
誠信互為表裡,一體兩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沒有「誠信」,是不可行的,

誠信,是修身之本,
修身,不能無信,人,無信不立,
沒有誠信,人,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

誠信,是齊家之要,
夫妻,父子,兄弟,姊妹,
不講誠信,如何齊家?

誠信,是交友之道,
無誠無信,誰肯和你交往呢?

誠信,是為政之基,
一個人,或一個團隊,
如果失去了誠信,
他就喪失了為政的基礎了,

所以孔子以車為例: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車,是用牛牽引,載重的車子,
小車,是用馬牽引,載人的車子,

車,兩旁的直木叫「轅」,
轅的前端,連著一根橫木,叫「衡」,
衡的兩端,有一對曲形而朝下的「軛」,
軛,用來套在牛馬的頸子上,
轅的前端,和衡的中央,都鑿有圓孔,
這道圓環,大車叫「輗」,小車叫「軏」,
它們就是保持車輛平衡的關鍵,

輗,是牛車上,連接車轅和牛軛的木銷子,
軏,是馬車上,連接車轅和馬衡的小鉤子,
輗和軏,都是車子上,不起眼的小東西,
但它們卻是確保車子能夠行動的「關鍵」,

當車子要行動的時候,
沒有它們,車子和牛馬就要離散了,
尤其是,在車子要轉彎的時候,
車子左右兩邊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內輪和外輪,內馬和外馬,
這時候,如果沒有「輗軏」的平衡,
車子,就要偏斜,甚至傾倒了,
輗軏的功能,就好比現在車子的「離合器」,

孔子用「輗,軏」來比喻「信」,
實在是,「很傳神」,「很貼切」,
因為,
平時,「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守信」,有時候,看起來,
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是,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啊!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無信」,
就像車子沒有「輗」「軏」,
請問車子怎麼能動呢?
輗軏如果壞了,
這樣的車子,豈不危險乎?

本章,可謂是「為政」的關鍵了!

人,無信不立,

仙佛云:
信統四端萬善立,人而無信失根基,
佛家講:
信為道源功德母,

信,說到深遠廣大處,震天撼地,

為政,為正,

政,在哪?正,在哪?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7,唉呀,今日多言了,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十一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二十一章,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奚其為為政?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或,是有人,
謂,是評論,批評,
奚,是為何,
為政,
一般人,所謂「為政」,是做官,
這跟「現代人」的概念是一樣的,

有人批評孔子說:
孔子這樣的人才啊,
但是,怎麼不出來做官,為政呢?

很酸吧?

但是,做官,其實不等同於為政,
為政篇,我們快讀完了,我們了解,

子曰:
所以,孔子回答說: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書云:是書經(尚書)上說,

但是秦皇大火以後,經文殘缺,
今之書經(尚書)上,找不到此句出處,
所以,有人解文為:
古書上說,而不說是書經上說,

孝乎!
乎,是語助詞,
孝啊!孝,這個字啊!孝,這件事啊!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行孝啊!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啊!

惟孝,友于兄弟,

那思惟孝順父母的人,
他一定能友愛自己的兄弟啊!

學而第六,我們讀過,

孔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孝,是弟的根本;弟,是孝的推廣,
孝,是根;弟,是樹,本固而枝榮,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樹有本,水有源,
但是,人們不知道,

人們,看到的是,「樹」,長的高又好,
卻不知道,其本在「根」,
人們,只看到了,「河水」日夜奔流,
卻不曾思惟,其「源」流長,

做官,末也,為政,本也,
孔子說,
我是「為政」,不是「為官」啊!

政者,正也;
為政者,「為正」也,
並無所謂「在朝與在野」

為官,有時,有運,
孔子,順天應人,
正己,所以成人者,「素王」之志也,

奚其為「為政」?

所以,孔子反問自己,
什麼,才是真正的為政呢?

是為官嗎?是做領導嗎?

答案很明顯,不是,

做官,做領導,
是為政之「末」也,非其「本」也,

本,是什麼?本,在哪裡?

「大學之道」就是,學,做「大人」之道,

「大人」之道;「君子」之道,

在明明德,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正己成人,

這才是,真正的「為政」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6,雷鳴,大雨,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十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二十章,

季康子問: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
是魯國三家之季孫氏,名,肥,
康,是別號,也是諡號,
世稱季康子,
魯哀公三年,繼承父位為季孫氏家主,

魯國,到了哀公繼位時,
王權,早已落在三家之手,
而季孫氏,一直是三家中,最強勢的,
到了季康子,成為家主後,
又因善用子貢,冉有,而屢建大功,
升為魯國正卿,封為魯國相,更為專權,

哀公十一年,齊國伐魯,
季康子,用冉有,善戰有功,
在冉有勸說下,
迎請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

季康子,為什麼要把孔子接回魯國呢?
第一,他發現,
孔子的學生眾多,而且,人才濟濟,
第二,他認為,
這樣的人物,這樣的實力,
若為衛國所用,將於魯國不利,

但是,請孔子回國,
對季康子而言,實在是一大威脅,

所以本章,
其實是,一個語帶要脅的政治對話,
季康子,手握權柄,
又是迎接孔子回國的操手,
他要的是,一個聽話的孔子,
所以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季康子,說話犀利,
一句話,問三件事,敬,忠,勸,
如之何?
是,要怎麼做?

敬,是使人民能尊敬我,
忠,是使人民能效忠我,
勸,是使人民善良不作亂,

使人民,三個字,
虛的是,問人民,實的是,問孔子,
您回來了,現在,
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你敬忠以勸呢?

我們看孔子的回答,

臨之以莊,則敬,
臨,是面臨,君臨,上臨下時,
莊,是莊重,莊嚴,
居上,臨下時,
如果能莊重自己,莊嚴自己,則民敬,

孝慈,則忠,

在上位者,
視民之父母,如自己的父母,而孝,
視民之子女,如自己的子女,而慈,
能夠如此,則百姓,豈有不忠之理?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舉,舉用,提拔,
善,事之能者,專家,專業有成者,
勸,是使民向善,和睦不亂,

舉善教不能,則勸,

比上一章,舉直錯諸枉,更上一層樓,

為政者,
如果想要建立善良的風俗,
敦厚樸實的民風,
那麼,舉善,用才,
善用「專家」是很重要的,
千萬不可,「外行指導內行」,

妙哉,孔子之答言,
也是一語雙關,而且,
言言中的,言言中肯,不慍不火,
既是為政之要,也答弦外之音,

妙哉,論語,妙哉,孔子,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5,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九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九章,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哀公,周朝諸侯,姓,姬,名,將,
春秋,魯國,第二十六代國君,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
哀公,尚未繼位,
哀公問政,應該是在孔子回國之後,

何為則民服?

我該怎麼做?
才能讓百姓歸服於我?

這是「帝王之思」,
可是,一點都不輸給民主社會的我們!

孔子對曰,

對曰,是恭敬,是下對上的回答,

國君問話時,
當下給答案,還要,善盡勸諫之職,
這可不容易,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舉,是舉用,
舉,是舉起,讓大家看到,

直,是正直,
直,是正直的人或事,

枉,是枉曲,不正,
枉,是不正的人或事,

錯,有人唸「措」,解釋為安置,措放,

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枉的人之上,

這樣的解釋,後學認為,有點勉強,

錯,應該唸「黜」,罷黜,放逐,

舉直錯諸枉,

舉用正直的人,罷黜枉曲不正的人,
舉起正直的事,罷黜枉曲不正的事,

則民服,

百姓,看到了,自然就來歸服,順從,

相反的,

舉用枉曲不正的人,罷黜正直的人,
舉起枉曲不正的事,罷黜正直的事,

則民不服,

百姓,看到了,
當然,不來歸服,當然,不能順從,

為政,為正,

知人善任,絕對是領導者的第一功課,

為正,直而不枉,
更是領導者的根本原則,

為政者,不可不正,
不正之政,身必傷,家必敗,國必亡,

為政,領導者啊!

本身不正,何以正人,

何況,物以類聚,

領導者,本身不正,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來順服你呢?

若身邊所用的,盡是不正之人,
那麼,
如此之政,又怎麼可能不傾倒呢?

細聽孔子之對言,可謂「用心良苦」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4,哇!天晴,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八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八章,

子張學干祿,
子曰: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

子張,
姓,顓孫,名,師,字,子張,
生於陳國,小孔子48歲,
跟子游,子夏一樣,
小小年紀,即追隨孔子周游列國,
勤學好問,博愛容眾,
好交友,不拘小節,常有過之,

學干祿,
干祿,是為官,食國家俸祿,

學干祿,子張問的是,為官之道,
不問為政,而問為官,
這字間,看似露骨的陳述,
而把子張的個性,表露無遺,

孔子回答說:
為官啊!謹言,慎行,就可以了,

怎麼做呢?

多聞,是多聽,聽聽上下之音,

闕,空缺,留白,保留,

疑,持疑,疑慮,

寡,少也,
尤,怨尤,

為官者,說話前,要多聽,
有不明白的,有疑慮的,暫時保留它,
說話,要謹慎發言,
自己真正明白了的,才可以說,
這樣為官,就不會得罪人了!

多見,是多看,參考前賢往例,
闕,空缺它,
殆,流失了,看不到了,

悔,是後悔,

為官者,做事,行動之前,要多參考,
前賢往例,以資藉鑑,
如果缺乏明確的資料,可供參考的,
這事,就要先保留下來,容後處理,
然後,
戰競謹慎的做好,自己已確定了的事,
這樣為官,做事,就能少有錯誤了,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說話,得人心,則不得罪人,
做事,有憑證,則不犯過錯,
這樣,就可以為官,食君之俸了!

子張,是一個常常會「言行有過之」的人,
孔子,因材施教,在此可謂淋漓盡致了,

為政也好,為官也好,兩大重點,
不外乎,「言」與「行」,
而言行的重點卻在於,「多聽」與「多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上一章,談的是態度,精神,
前呼後應,
此章,幾乎是,上一章的實踐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