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六章,之一,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六章,之一,


萬章曰:士之不託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

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

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義也?

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

曰:

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

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




萬章曰:

萬章,問老師,說:


士之不託諸侯,何也?


託:

暫寄其身也,


士人,

沒有,官職,而食俸祿,於諸侯,


何也?

為什麼,不可以呢?


孟子曰:不敢也。


孟子,說:

因為,實在是,不好意思啊!


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


如果,

國君,流亡,沒了國家,


暫時,

借住,在其他,國君,的家裡,


這個,

就是,合乎,禮節的,


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


一個,

士人,沒有,從事,任何官職,


但是

卻寄宿,在國君,的家裡,


無功,而受祿,


這個,

就是,不合乎,禮節了,


萬章曰:

萬章,接著,問:


君饋之粟,則受之乎?


那麼,

如果,不受,國君俸祿


但是,

國君,派人,送他,米糧,


這樣,

可以,接受嗎?


曰:受之。


孟子,說:

如果,是這樣,那就,可以接受。


受之何義也?


萬章,問: 


這樣,

就可以,接受,的理由,是什麼?


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孟子,說:


這是,

國君,的仁政,


照顧,

流離,失所的,遊民,


曰:

萬章,問:


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


同樣,

都是,來自君王,的米糧,


為什麼,


國君,

用來,周濟的,就可以接受,


國君,

賞賜,供給的,


為什麼,

反而,就不可以接受呢?


曰:

孟子,說:


不敢也。


因為,

實在是,不好意思啊!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


萬章,說:


到底,

這個,不好意思,是什麼意思呢?


曰:

孟子,說:


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


哪怕,

只是,一個,看門,守城的人,


或是

夜裡,打更,巡邏,守夜的人,


他們,


都是,

因為,有職務,為國君,做出貢獻,


所以,

當然,可以,


接受,

來自,國君,的賞賜,和俸祿,


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


至於,


一個,

沒有,任何,職務,的士人,


平白的,

接受,國君的,俸祿,和賞賜。


這個,


大概,

就是,自大,傲慢,自以為是了,


本章,

章句,較長,


所以,

我們,分成,兩段,注解,


本節,


藉著,

孟子,與萬章的問答,


具體,

明白的,告訴,我們,


君子,無功不受祿。


曾經

有一個,禪師,這樣修行,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這是,


一種,

我們,面對自己,的態度,


如果,

我們,需要,救濟,


別人,

當然,可以,救濟,我們,


但是,

問題,在於,


為什麼,


我們,

需要,別人的救濟呢?


為什麼,


不是,

我們,去救濟別人呢?


為什麼,


我們,

還會,想著,不勞而獲呢?


尤其是,


我們,

好手,好腳,


我們,

是個,士人,是個,高知識份子,


論智慧,論能力,


大概,

我們,也都,比一般人強,


問題是,


我們,

有沒有,做出,


對等於,

我們的,能力,的貢獻呢?


現代人,

已經,都迷失了,反過來了,


有能力的,


反而,

受到,沒有能力者,的供養,


越是,

有能力的,反而,越是,不做事,


那麼,


請問,

老天,給我們,能力,做什麼呢?


能力,

難道,只是,


用來,

讓我們,投機,取巧,


然後,

變的,更自大,更傲慢,的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616,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五章,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五章,


孟子曰:

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

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

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

抱關擊柝。

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

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孟子曰:

孟子,說:


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


人,

出仕,做官,是為了,行道,


應該,

不是,為了,改善,自己的貧窮。


當然,

有時候,確實,也是,因為貧困。


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


人,

娶妻,生子,也是,為了行道,


應該,

不是,為了,


需要,

有個人,照顧你,照顧這個家,


當然,有時候,


也許,

真的,是為了,


需要,

有個人,來照顧你,照顧這個家。


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如果,


一個人,

因為,貧窮,而出仕,當官,


就要,

放下,自己的自尊,而居於卑位,


就要,

放下,自己,心中的富有,


而正視,


自己,

在這,現實,生活中的貧窮,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


我們,

要怎麼做,才能夠,


讓自己,

放下,自尊,而甘願,居於卑位呢?


我們,

要怎麼做,才能夠,


讓自己,

放下,那個,心中的富有,


而正視,

自己,現實,生活中的,貧窮呢?


抱關擊柝:


試著,接受,


讓自己,

做一個,警衛,看門,守城的人,


或是,

試著,接受,


讓自己,

做一個,為人,打更,守夜的人,


只是,

為了,自己的,三餐溫飽,


簡單的,

做一個,最底層,最卑微的工作,


孔子嘗為委吏矣:


曾經,

為了,生活,


孔子,

做過,為人,管理倉庫的小吏,


曰:會計當而已矣。


孔子,說:


只需要,

把穀物,出入的總數,算對就可以了,


嘗為乘田矣:


曾經,

為了,生活,


孔子,

也去,為人,管理,畜牧,


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孔子,說:


只要,

讓牛羊,能夠,吃飽,


能夠,

長大,長壯,長實了,就可以了,


位卑而言高,罪也:


有些人,

總是,好高,騖遠,


明明,

居於低位,偏偏,喜歡,打高空,


這樣,

對自己,並不好,


其實,

很容易,就會,得罪人,惹禍上身,


易經,

每一個,卦,每一個,爻,


都會,

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

這個爻,當不當位,相不相應。


不當位,


就是,

位子,不對,身份不對,時機不對,


這樣,

就算,說話,


也是,

沒有,份量,沒有人聽的,


只會,

得罪,別人,為自己招來麻煩,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同樣的,


如果,

一個人,當位,


位子,對了,

身分,對了,時機,也對了,


能夠,

站在,朝廷上,


身為,

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官員,


但是,

始終,不能,


好好的,

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大道,


恐怕,


這樣,

就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恥辱了,


後學,

隱約,還記得,


以前,

國文,課本裡面,有一段話,


那是,

近代,作家,羅家倫,


在他,

一篇,名為,哲學家皇帝,的文章,


裡面,

所寫的,兩句話,


從高傲的眉毛上,低下汗珠,

來賺取自己的衣食,


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

再站起來,


這個,


才是,

一個,真正的,哲學家皇帝,


我們,

修道,辦道,


一定,

不可以,脫離,現實的生活,


因為,

道,不是,宗教,


道,是,生命,

道,是,一種,生活方式,


道,

在我們的身上,並不在外面,


我們,

可以,回到,佛堂,


來學習,

來了愿,來了罪,進而,發現,


但是

真正的,道,


永遠,

只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在我們,

出了,佛堂,下課,以後,


在我們,

吃飯,睡覺,走路,的時候,


在我們,

上班,的時候,


在我們,

下班,休閒,娛樂,的時候,


道,


沒有,

叫我們,一定要,飛黃騰達,


也沒有,

叫我們,一定要,兩袖清風。


一個,

真正,有道的人,應該,像是,


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615,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四章,之二,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四章,之二,


曰:

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御也。

苟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

曰:

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

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孔子之仕於魯也,

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

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

曰:

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

曰:事道也。

「事道奚獵較也?」

曰:

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為之兆也。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

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

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也。

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

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

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曰:

萬章,說:


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御也:


現在,

各國,的諸侯,


索取,

人民,的財物,就跟強盜,差不多,


苟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


如果,


他們,

用完美的,禮,來接待,君子,


君子,

就接受,他們的,禮,


請問,

君子,這樣做,有道理嗎?


曰:

孟子,說:


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


你認為,


如果,

現在,有聖王,再世,


你覺得,


難道,

他會,將現在,的諸侯,殺光嗎?


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


他,

會不會,先行,教化他們,


如果,

實在,沒有辦法,教化的, 


然後,

再來,決定,要不要,殺他們呢?


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我們,

所謂的,盜:


是指,

不經,同意,拿了,別人的東西,


現在,

你的,說法,


只是,

擴大的,解釋了,這一件事,


但是,


其實,

諸侯,並不是,真正的,搶劫,


我們,

舉個,例子:


孔子之仕於魯也:


孔子,

還在,魯國,當官的時候,


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


魯國人,

每次,祭祀,的時候,


大家,

就會,比賽,打獵,


看看,

到底,誰的獵物,比較,豐盛?


那麼,


請問,

孔子,參不參加,打獵比賽呢?


孔子,

還是,參加的。


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


像是,

這樣,不合禮的,獵較,風俗,


孔子,

都可以,接受了,


那麼,


接受,

君王的賞賜,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曰:

萬章,說:


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


難道,


孔子,

出仕,為官,不是,為了行道嗎?


曰:事道也。


孟子,說:


孔子,

出仕,為官,當然是,為了行道,


這個,

我們,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事道奚獵較也?」


萬章,

就不明白了,


既然,

孔子,出仕,為了行道,


那麼,

到底,為什麼,


孔子,

還要,參加,無禮的,獵較呢?


曰:

孟子,說:


孔子,

打算,改革,獵較,這個風俗,


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首先,


孔子,

先設立,祭祀的,登記簿,


然後,

設定,一場,隆重的祭祀,


所需,

一切,標準的,祭器,和祭品,


不再,

把四方,所獵得的,珍禽異獸,


列入,

此次,祭祀品,的簿冊,


這樣,

就能,把這個,


魯國,

行之,已久的,不好的風俗,


透過,

禮規,制度,


慢慢的,

把它,導正,然後,把它,廢止了,


曰:奚不去也?


萬章,說:


既然是,

不好的,風俗,


為什麼,

不乾脆,就直接,把它廢除了呢?


曰:

孟子,說:


為之兆也:


試水溫,

這是,一種,改革前,的測試,


台灣話,說:

新例未設,舊例不滅,


意思是,


一個,

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好,


那麼,


舊的,

制度,就不適合,馬上,廢除。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


如果,

制度,經過,測試,是可行的,


但是,

還是,改變不了,


孔子,

才會,採取,強烈的手段,


或者是,

選擇,自己,辭官,離開,


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


所以,


孔子,

從來,不急著,去否定誰,


而是,

給自己,嘗試,改變它,的機會,


如果,

努力,測試了,三年,


孔子,

始終,還是,沒辦法改變,一切,


孔子,

才會,選擇,放棄,和離開。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


所以,

我們,觀察,


孔子,

出仕,為官的紀錄, 


大概,

可以,分成,三類,


有時,

是,為了,


一個,

可以,行道,的機會,而做的,


有際可之仕:


有時,

只是,為了,


酬謝,

諸侯的,賞識,和禮遇,而做的,


有公養之仕也:


有時,

是,因為,


感受,諸侯,

一片,養賢納士,的真心,而做的,


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


例如,


在魯國,

季桓子,的時候,


孔子,

當官,就是,為了,


一個,

可以,行道,的機會,而做的,


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


在衛國,

衛靈公,的時候,


孔子,

當官,就是,為了,


酬謝,

衛靈公,的賞識,和禮遇,而做的,


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到了,

衛孝公,的時候,


孔子,

當官,就是,因為,


感受,衛孝公,

一片,養賢納士,的真心,而做的,


第四章,完,


這一節,


孟子,

拉開,萬章,的視野,


企圖,

引導,萬章,


一個,

比拒絕,更寬廣,更圓融的做法,


這是,

一個,入世間,行道,的菩薩,


和一個,


出世間,

修行的,羅漢,最大,的不同,


拒絕,

斷離,或是,消滅,


並不是,


我們,

面對,「關係」,


或是,

處理,「關係」時,最好的方法,


當然,

也,絕對不是,唯一,的方法,


因為,

所有的,「關係」,的存在,


全都,

不是,沒有,來由的,


都是,


有它,

所以,存在的,原因,和目的的,


而且,

大部分,存在,的理由,


是為了,

我們,個人的,歷練,和成長的,


拒絕,

或是,逃避,


只會,

封閉,和隔離我們自己,


同時,

也,放棄了,


我們,

一次,可以歷練,和成長的機會,


煩惱,是菩提,


我們何不,

藉事練心,藉眾修己,藉假修真呢?


在舒適,

稱心的,世界裡,


我們,

埋沒了,多少的,英雄,豪傑,


如果,

沒有,困難,和挫折,


我們,

又要,到哪裡,


去鍛鍊,

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呢?


一顆種子,


如果

想要,認識,真正的自己,


不能,

不讓,自己,埋進,骯髒的土裡,


不能,不去,


經歷,

一場,讓自己,驚心動魄的旅程,


一顆,


不肯,

從裡面,打破自己的,種子,


永遠,

不知道,自己的裡面,含藏了什麼,


一根,

害怕,點亮的,蠟燭,


永遠,


不能,

了解,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614,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四章,之一,

孟子,萬章章句,下篇,


第四章,之一,


萬章問曰:

敢問交際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曰:

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曰:

尊者賜之,

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

而後受之,

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曰:

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

曰:

其取諸民之不義也,

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

曰: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萬章曰:

今有御人於國門之外者,

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御與?

曰:不可。

康誥曰:

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是不待教而誅者也。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

於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萬章問曰:


萬章,

接著,問孟子,說:


敢問交際何心也?


那麼,

我們,跟人家,交際,應酬,


應該,

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呢?


孟子曰:恭也。


孟子,說:

要用,一種,恭敬的心。


曰:

萬章,說:


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如果,

我把,人家,一直,送來的禮,


再三的,

婉拒,推辭了,


為什麼,

這麼做,我就是,不恭敬了呢?


曰:

孟子,說:


尊者賜之:


長者,

疼愛你,愛護你,送了東西來給你,


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


你,

卻是,疑慮著:


現在,

長者,送來的,這些,禮物,


到底,

它的來源,是正當,是清白的嗎?


而後受之:


確定,

是,正當的,你,才接受,


如果,

不是,正當的,你就,不接受,


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晚輩,

這樣,對長輩,是,不恭敬的,


所以,

以,禮,是不可以,推卻的,


曰:

萬章,說:


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


就算,

我在,表面上,不推辭,接受了,


可是,


我的心,

卻依然,還是一樣,沒辦法接受啊,


曰:


因為,

我的,心裡,明白,


其取諸民之不義也:


這些,

都是,他從百姓的身上,


無情,

搜刮,而來的,不義之財,


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


所以,

我才,再三的,以委婉的,言辭,


推拖,

拒絕,不想,接受它,


難道,

我連,這樣做,也不可以嗎?


曰:

孟子,說: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如果,

送禮的人,是有道的,


那麼,

受禮的人,就要,以禮,來接受,


這件事,

就算是,孔子,也會是,這樣做的,


萬章曰:


萬章,

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所以,

萬章,說:


今有御人於國門之外者:


如果,

有一個人,在城外,攔路搶劫,


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御與?


但是,

這個人,平常跟我,有朋友之誼,


所以,

他拿著,他搶來的東西, 


作為,

禮物,並且,依禮,來拜見我,


難道,


我就,

可以,接受,這些贓物嗎?


曰:不可。


孟子,說:

不可以,這個,當然,不可以。


康誥曰:

書經,康誥篇,說:


殺越人於貨:


殺人,

為了,搶奪,別人的財貨,


閔不畏死:


橫行霸道,

沒有明天,的,亡命之徒,


凡民罔不譈:


天下,

沒有,不批評,不痛恨他們的人,


是不待教而誅者也:


這種人,

是不需要,審判,教化,


就可以,

立刻,處決,直接,誅殺他們的,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


這個,

嚴峻,的法令,


從夏,到商,

從商,到周,三代以來,不曾改變。


於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尤其,

現在,更是,雷厲風行,


你,

怎麼,反而,問說,


要不要,

去接受,這樣的人,的禮物呢?


本章,

章句,較長,


我們,

分成,兩段,註解,


這一小節,


孟子,

討論的是,有關於, 


萬章,

不想,接受,某人,的禮,


因為,

對於,它的來源,有所懷疑的,


而且,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


基本上,

實在,不想,跟這樣的人,交際,


怎麼辦呢?


萬章,

總是,感覺,


自己,

好像是,被禮法,給制約了,


禮,

一而再,再而三的,送上門了,


若是,不接,

萬章,感到,自己的,無禮,


但是,


接了,

實在,很不願意,很頭痛,


一點,

也沒有,受禮的快樂,和感覺,


所以,


萬章,

請教,孟子,應該,如何交際呢?


後學,

粗淺,的看法是,


這個,

應該,不是,禮法,的問題,


別人,

若是,以禮而來,


我們,

大概,也只能,以禮而往,


對於,

這樣的,禮法,


我們,

大概,是不可能,改變的,


因為,


我們,

不能,以「禮物」,


來分別,

來判斷,別人,送禮,的誠意,


或是,


用來,

決定,我們,受不受,這個禮,


問題,

還是,要回到,


送禮,

這個,背後的問題,


我們,

到底,能不能,


接受,

這一個,送禮者,的問題,


那麼,


這是,

深層次的,交友,的問題,


而不是

單純的,送禮,交際,的問題,


兩者,

不應該,也不可以,混為一談。


當然,


如果,

我們,明明知道,這是,非禮之禮, 


那就,

一定要,斷然拒絕,不能接受了,


因為,


這個,

已經,不叫做,禮,了,


既然,

它已經,不是,「禮」,了。


所以,

我們,拒絕它,


又怎麼,

還會有,受禮法制約,的問題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613,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