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六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六章,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是知曉,通達,

君子,知義,不知利,
小人,知利,不知義,

有時候,
義跟利,是兩條路,
公與私,大與小,理與情,

人性平等,本無大小,

然而,
每個「人」,
所認知,不同;
所存心,不同;所選擇,不同,
於是,
就有「小」人,就有「大」人,

小人,知利,不知義,

人,選擇,
利,大於「義」,
私情,大於「公理」,
小我,凌越「大我」者,為,小人,

君子,知義,不知利,

人,選擇,
義,大於「利」,
理,勝「情」,公,勝「私」,
大我,勝「小我」者,
則為,大人,則為,君子,

利,不是不好,
但是,講利,不能不講義,

當人類,能夠,選擇,
義,大於利時,則人人有「大利」,

而人類,一旦,選擇,
利,大於義時,則人人有「大難」,

義與利,

世界,一直在,
試煉著我們的「選擇」,
每個人,都應該反省,自問,

當我們都,
背理,忘義,追名逐利的同時,

我們,是不是,
也正在,為世界,(為自己),
帶來,天大的災難呢?

下次,
當我們,面臨「選擇」時,
我們,能否,
堅持「義」,而為君子,
莫要,
只是,選擇「利」,卻成小人,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20,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五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五章,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名參,字子輿,
夏禹後代,春秋,魯國人,
小孔子四十六歲,
十六歲,拜入孔子門下,

魯哀公,十六年,
孔子去世,曾參,二十七歲,
事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

三十八歲,
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
設教,於武城,

曾參,五十歲時,
齊,聘以相,
楚,迎以令尹,
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

六十歲,
與子夏,段干木等,
設教於,「西河一帶」,

享年,七十一歲,
以「孝」聞名,
著有,大學,孝經,傳世,

曾子,
嫡傳,孔子之道,以傳子思,
子思,又傳孟子,此為「道統」,
世稱,「宗聖」,

孔子,
顏回,曾參,子思,孟子,
道統之傳承者也,世為「聖」人,

孔門,
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皆稱賢,不稱聖者,概未入道也,

道,「從上以來」,
禪讓傳承,聖王相續,明君有道,

待天下「世襲」,
君王無明,漸失其道,

道,暗轉師儒,明師應運,
六耳不傳,拈花微笑,以心印心,

尊師,重道,代代相承,
祖祖,惟傳本體,師師,密咐本心,

本章,可觀一二,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傳道時,孔子說,

參啊!
「吾」,「道」,「一」以「貫」之,

吾,

道之「體」,
中心一點「無」,零,實相無相,

及其「有」,道之「用」,
畫個圓圈,代表「一」,一,即一切,

「一」以「貫」之,

舉個例子,

一,是,中心,是太陽,
貫之,是「及於一切」,
貫之,是,圓,是整個太陽系,

沒有太陽,就沒有太陽系,
沒有「一」,就沒有「一切」,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曾子曰,唯,

曾子,
說了一個字,「是」,
是,是明白,是入「道」了,
是,是「承諾」,是「信受奉行」,
是,傳,承,就完成了,

這一段,
猶如,禪門公案,

世尊,
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
眾,皆默然,
唯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傳了道,孔子,
走出來,出門,離開了,
門人,弟子,都來請教曾子,
到底老師傳的,道,是什麼呢?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傳道,
一個字,「一」也,
曾子,答眾問,
兩個字,「忠恕」,而已矣,

道體,
無形無相,不可說,
悟者能用,曰,「忠恕」而已矣,

忠,中心一點,圓心,道之體也,
恕,如心,
恕,依著中心運行,圓,道之用也,

忠,「一」也;
恕,「一切」也,

「一」,以「貫之」,

「一」,

忠,是,「一心一德」, 
是「盡己」,謂之「忠」

「貫之」,

恕,是,「及於一切」,
是「推己及人」,謂之「恕」

如此,明證,
曾子「得授真傳」,無誤也,

門人弟子,錄之於書,

二千五百年來,
讀之者眾,數不勝數,
賢人雅士,博學大儒,不知凡幾,

但是,
這真「道」,有誰,知道?
這真「道」,幾人,能聞?

子貢說,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今日,
明師降世,大道普傳,
我輩中人,三生有幸,幸受真傳,

讀此文章,略有體會,實在感恩,

皇母慈憫,

祖師鴻慈,師尊,師母大德,

十五代祖遺訓,

我等皆是蓬草士,寒門草舍掌道權,
天道幽深更玄遠,中下焉能看得穿,
大人不見小人過,宰相肚內臥海船,
分金爐內走一遍,纔知天外還有天,
海內海外道為祖,天上天下道為先,
財要明來色要遠,千苦受盡有萬甜,
果然真心持經懺,逢凶化吉保平安,
大道本是天上事,俺代天行天助咱,
人叫人死天不肯,天叫人死有何難,
狂風有起還有落,起由天來息由天,
大眾莫違菩提愿,整理身心再向前,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20,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四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四章,

子曰: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患,憂患也,

位,官位,職位,立場,

立,立足,根據,憑藉,

莫己知,別人不知道我,

求,自求,反求諸己,自我反省,

可知也,可為人所知之能也,

孔子說,
別憂患,自己的無職,無位,
要憂患,自己的無德,無能,

與其,
憂患,別人不知道你,
不如,
看看自己,又到底做了些什麼,
讓人,可以認識你,

重要的,
不是,別人不知道你,
更重要的是,
究竟,你有何德?你有何能?

顏淵問仁,

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
是每個人,本有的天心本性,

克己復禮,就是「仁」的表現,

一個人,行道,為仁,
是自己的「聖賢事」,與人無關,

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不患其「位」,但患其「德」,
不患其「能」,但求其「行」,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18,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三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三章,

子曰: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禮,謙恭也,

讓,不爭也,不敢為天下先,

為國,
一,治一身也,
二,治國也,

何有?
何難之有?又有何難呢?

如禮何?
空有「禮法」又如何?

孔子說,
禮讓,是治身,治國之本,
禮運,則大同,

若能「禮讓」存心,
治身,治國,又有何難呢?

若拿掉禮讓之心,
近,不能治身,遠,何以治國?
無禮讓之心,
空有「禮法」,又有何用呢?

禮讓,是教不來的,

禮,是一種「覺醒」,
禮,是不狂妄,不自大,
禮,是內心平和的狀態,
禮,是一種誠,敬,謹慎的心,
禮,是待人以寬,而律己以嚴,

讓,是不爭,
讓,是謙卑遜己,
讓,是大,讓小,
讓,是有,讓無,
讓,是能,讓不能,
讓,是讓名,讓利,讓位,讓功,

禮,是回歸自性,
讓,是包容萬物,

若能,禮讓為心,
治身,治國,又有何難?

若無,禮讓之心,
雖行禮,叩首至地,又有何益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17,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二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二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放,是「置放」,

放於利,

是將「重心」放置於「利」也,

放於利,而行,

人,以「利」為「根」而行事也,

多怨,

是很容易,招來怨恨,

孟子,去見梁惠王,

見了面,梁惠王說,

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
是不是,有什麼?
可以「利」於吾國啊!

孟子,回答說,

王啊,何必說「利」呢?
應該要說「仁義」吧!

您想想,

王說,何以「利」吾國,

大夫則說,何以「利」吾家,

而士,庶人說,何以「利」吾身,

這樣,上下,互相爭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
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臣,

千乘之國,
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臣,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

如果,
君臣講「利」而不講「義」
則「臣弒其君」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王啊!
莫講「利」,講「仁義」就好了,

仁者,不遺其親,

有仁德的人,不會遺棄其親,

義者,不後其君也,

有道義的人,不會怠慢其君,

大學云,

道,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本末倒置,與民爭利,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放於利,而行,多怨,

為人,處世,
講「利」,而不講「義」,
豈能,無「怨」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16,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一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一章,

子曰: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一般人,看外表,
稱有官有位之人,為大人,為君子,
稱無官無位之人,為小人,

孔子,不這麼認為,

孔子,
看「人」,看德性,看智慧,

知命,有道之人,為君子
不知命,無道之人,為小人,

明明德,
親親,新民,止於至善者,
謂之「大人」,謂之「君子」,

反之,不明其德,則為「小」人,

小,
不是,官位高低,
人,無明,自私,故不「大」也,

本章,
孔子,從兩個角度,
談「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一,「居」很重要,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懷,是胸懷,是心中所存,

德,是「道」之顯也,

人,行「道」,謂之有「德」,

土,是土地,是產業,

有土,斯有財,
土,恨不大,財,恨不多也,

君子,懷德,
君子的心,以「德」為「居」,

在乎的,是自己的「德」性,
而不是房屋,土地的大小,

小人,懷土,
小人的心,以「土」為「居」,

在乎的是,房屋,土地的大小,
而不是,自己的「德」性,

君子,里仁,
前人,德慧菩薩說,
我愁,無德,不愁,無廟,

二,「行」很重要,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刑,
是型範,是法度,是原則,

君子,
動,而世為天下道,
行,而世為天下法,
言,而世為天下則,

惠,是好處,是利益,

君子,懷刑,

君子的行動,以「道」為原則,

君子,的心,
在乎的是,這麼做,
是否「有道」?是否合乎法度?

小人,懷惠,

小人的行動,以「利」,為標準,

小人,的心,
在乎的是,這麼做,
是否「有利」?是否獲得好處?

藉此,孔子勉勵我們,

正人,君子,
常懷,德性的精進,
莫懷,產業的增加,

正人,君子,
常懷,道德,法度的遵行,
莫懷,名利,好處的獲取,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15,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論語第四,里仁篇,第十章,

論語第四,里仁,第十章,

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是知命,有道的人,

之於天下也,是對於天下事,

無適也,無莫也,

無,是沒有,

適,是合度,是可以,

莫,是不可以,

無適也,是無「可」也,

無莫也,是無「不可」也,

論語第九,子罕,第四章,

子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絕,是杜絕,是避免,

四,是四種毛病,

孔子,不做四件事,

意,是臆測,是意氣用事,

必,是必然,非此不可,

固,是固執己見,

我,是自我,私我,

所以,孔子說,

一個「有道」君子,
對於,天下事,
沒有一定,「非得如何」,
也沒有一定,「不可以如何」,

義之與比,

義,是義理,
義,是正義,是道義,
義,是依道而行,依理而作也,

比,是標準,是親近,是合宜,

義之與比,是比之於義也,

君子,之於天下事,
不問,可不可,只問,義不義,

義,
是有道君子,
之於天下,唯一的態度,

孟子云,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自反,是自省,

縮,是縮妄存誠也,直心也,

就算千萬人反對,我還是要去完成,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