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八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八章,


徐子曰:

仲尼亟稱於水,曰:

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

原泉混混,不捨晝夜。

盈科而後進,

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苟為無本,

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徐子曰:


有一天,

孟子的弟子,徐辟,問老師,說:


仲尼亟稱於水,曰:


從前,

孔老夫子,常常稱讚,水的德性,


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水呀,水呀!

到底,這個水,有什麼德性呢?


孟子曰:

孟子,回答,說:


原泉混混,不捨晝夜:


我們,

就簡單,說一個,水的德性吧,


每當,


我們,

站在,岸上,水邊,


看著,

一望無際的大河,澎湃洶湧的河水,


這樣,

日以繼夜,不停地,奔流著,


我們,


有沒有,

受到,教導,受到,啟發呢?


想一想,


如此,

大量的水,日夜,這樣的奔流,


這個水,

憑什麼,祂,流不完呢?


難道,

不是,因為祂,


有一個,

源源不斷,永不乾涸的本源嗎?


難道,

不是,因為祂,


能夠,

不拒,細流,容納百川嗎?


盈科而後進:


我們,

再來,看看,


祂,

靜自平,動自低,


水,

不動,的時候,


祂,

善能,調心,善能,平心靜氣。


我們,

只要,凝視,水面,


總是,

可以,看到,


水,

祂,無波,如鏡,


甚至,


就算,

祂在,傾斜的,杯子中,


我們,

也依然,能夠,


清楚的,

看到,那條,不變的「水平線」。


那麼,


水,

要動,的時候,祂,怎麼動呢?


動自低,


祂,總是,

低身而行,謙遜自己,降低自己。


水,

祂是,怎麼前進的呢?


科:

同,坷,坷坎也,


坷,是障礙;坎,是坑洞。


前面,

有坑洞,有坎坷,水,怎麼辦呢?


盈科而進:


祂,

不會,跳過去,


祂,

勇敢的,選擇,面對坷坎,


不論,

多深的,洞,祂,都跳下去,


直到,

把這個,洞,填滿了,


祂,

才會,繼續前進,


或者,

祂就,依著,這個,坎,


但是,

始終,繼續,祂,前進的路。


如果,

前面,不是坎,而是坷呢?


水,

碰到了,阻擋,祂,怎麼辦呢?


祂會,

從旁邊,從下面,繞過去,


如果,

實在,過不去,怎麼辦呢?


有一天,


祂會,

淹過去,然後,依然,繼續前進。


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水,

源於,大海,曾經,上了天,


為了,

滋潤大地,長養萬物,


祂,

又下了地,


最高的山上,

最深的土裡,都有,祂的蹤跡,


老子,說祂,

處,眾人之所惡,善利萬物,而不爭。


祂,

用祂的乾淨,洗盡別人的汙穢,


祂,

善於,幫助,萬物,


但是,

祂,從來,無爭,不曾居功,


祂,

來自,大海,


儘管,

百轉,千迴,


最後,

祂,還是,回歸,大海,


雖然,

外表,柔弱,隨方就圓,


但是,


卻又,

內心,堅強,始終不改,


自己,

本來,淨潔,清靜的,本性,


這個,


就是,

孔子,為什麼,要稱讚水了吧,


苟為無本:


我們,

再想想看,


這個,水,

如果,沒有根本,沒有,源頭,


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


那麼,

它就會,像是,


夏天,

七月,八月,的時候,


我們,

最常見到的,一場,大雷雨,


溪水,

一下子,暴漲,氾濫,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但是, 

暴雨,過後,才沒多久,


我們看,

溪裡的水,一下子,又不見了,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所以,


對於,

說話,做事,沒有根本的人,


憑藉,

誇張,華麗,的本事,


譁眾取寵,

吸引,眾人的目光,顛倒,黑白。


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而無實,

這樣的人,實在,離道,很遠。


這是,


一個,

有道的君子,引以為恥,的事啊!


本章,

藉著,孟子,講述水德,


繼續,

闡述,上一章,言無實,不祥。


水,有本,

所以,才能,源遠流長,


人,

講話,做事,如果,沒有根本,


有如,

狂風,暴雨,


雖見,

一時之功,


但是,

終究,不能久長,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512,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七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七章,


孟子曰:

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孟子曰:

孟子,說:


言無實:

花言,巧語,說話,不實在。


不祥:

不吉祥,有災禍。


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這個,不吉祥,

這個,災禍的果實,是什麼呢?


蔽:

遮擋,遮蓋住了,


賢者當之:


一個,

賢人,有德者,本來該走的路,


孟子,

這段話,是一個,提醒,


有些人,

忌妒賢才,忌妒別人,做好事,


喜歡,

批評,說一些,風涼話,


甚至,

顛倒,是非,黑白,


阻止,

別人,行善。


不祥:

這樣,是非常不好的。


為什麼呢?


第一個,


當然是,

我們,自己的,良心,不見了,


我們的,良心,

被忌妒,被邪妄,執著,遮蔽了,


第二個,就是,


善事,

正確的事,被阻擋,不能推行,


這個,

影響的層面,會非常的廣,


那麼,

這個,後果,誰,要來承擔呢?


有時候,

一個,講話的人,


只是,

逞一時,口舌之快,口舌之能。


卻不知道,


自己,

已經,造下,無邊的罪責,


自己,不行,


卻也,

不肯,讓可以的人,當道,


就怕,

別人,出頭,


甚至,

還要,出種種的手段,


形勢上,

好像是,自己贏了,


但是,

事實上呢?


已經,

離道,好遠,好遠了呀!


將來,

自己,回頭,


看到,

這一段,故事,的時候,


我們,

怎能,不羞愧呢?


如果,

這是,一場戲,


看到,

別人,演這一段,的時候,


難道,


我們,

看不出來,誰是,誰非嗎?


為什麼,


我們,

偏偏,自己,演的,這一場呢?


所以,

現在,開始


我們,

何不,隨喜,與人為善呢?


當我們,

為別人,撒香水,


自己,

不也,聞到了,芬芳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511,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六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六章,


孟子曰: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

孟子,說: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若是,

憑著,自己的,善行,美德,


略為,

勝人,一籌。


就認為,


別人,

應該,要來,歸順自己,


那麼,


這樣,

就不要想著,別人會來歸順我們了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但是,

如果,能夠,


用,

我們的,善行,美德,


去,

服務別人,長養,別人,


那麼,


天下,

大概,就沒有,不來歸順的了。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如果,

天下人的心,不能順服。


這樣,


想要,

稱王,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


善:


來自,

我們,每個人,的良心本性,


善:


善知識,善思維,善言,善行,

稱為,有道。


一個人,

有道,還不足以,服人,


但是,

如果,這個,道,


能夠,

用來,真實的,服務別人,


道以德宏,


那麼,


天下,

就沒有,不喜歡,這個道,的人了。


道,

是,用來,服務別人的,


不能,

只是,自己,擁有,


這個,

才是,孟子,思想,


只管,

自己,有道,


自了漢,

自己,解脫,不管,天下眾生,


這樣,

我們,真的,解脫嗎?


如果,

我們,解脫了,


但是,

卻看到,眾生,沉淪苦海,


請問,

我們,救不救?


如果,

我們,不救,


那麼,

我們,還是個,仙佛,菩薩嗎?


大部分的人,


修行, 

是為了,解脫,是為了,離苦,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

不能算,不對。


這段路,

我們,也走了,很久,


我們,

走過了,青陽,也走過了,紅陽,


然後,

一不小心,走了,幾千年,


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

踏破鐵鞋,


但是,


不知道,

有沒有人,修行,是為了救苦的呢?


救苦,


這是,

得道,開悟,


真正,

有道,的境界,菩薩,的境界,


道,

是,用來,救人的,


有道,

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

要去,服務別人,


修道人,

是做,橋樑,的工作,


橋樑,是什麼?


橫趴在,

苦海,的兩端,任人,踩踏,


橋墩,要穩,

橋面,要寬,不能搖,不能晃,


慈顏,笑臉,

說破嘴,喊破了,喉嚨,


也要,

接引,眾生,從此岸,到彼岸,


這個,

就是,白陽修士,彌勒法門。


彌勒,

不是,等來的,


坐著,

等彌勒的人,是看不到,彌勒的,


彌勒,

是要,去開創的,


早日,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創造,人間佛國,


這個,

不是,佛經上,的字句,


而是,

白陽修士的愿行,彌勒的愿行,


難道,

行彌勒的愿行的,不是彌勒嗎?


還要,

去哪裡,找彌勒呢?


既然,

上了,橋了,


好好走,

我們,總要,到彼岸。


已經,

上了,船了,


不要,

一不小心,又掉下去了,


掉下去了,

什麼時候,才能,再上法船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510,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第十五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第十五章,


孟子曰: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曰:

孟子,接著,說:


博學而詳說之:


我們,

廣博的學習,或是,詳細的解說,


將以反說約也:


將以:

為的,是要,


我們,

融會,貫通,以後,


能夠,

返璞歸真,回歸,萬事萬物的根本。


博學而詳說之:


要得,

一個,真正的,道,並不容易,


需要,

廣博的,學習,學習,再學習,


需要,

不斷的,精進,精進,再精進。


將以反說約也:


但是,

真正的,道,並不在外面,


反而,

是在,我們的,裡面,


道,

其用,則,一本散萬殊,


道,

其體,則,萬殊歸一本。


一個,

精進,博學者,


怎麼,可以,


不去,

發現,萬事萬物,的根本呢?


怎麼,可以,


不把,學問,

作用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呢?


生命,

其實,是一場,藉假修真的旅程,


學習,

不是,我們的,目的,


求道,

發現,道,


修道,

認識,本來,偉大的自己,


辦道,

做一個,真正,偉大的自己,


這個,

才是,我們,人生,的重點。


光,

最偉大的,使命,


不是,

發現,自己是,光。


而是,

讓自己,真正的,成為,光。


知道,

自己,是蠟燭,不是重點,


蠟燭,

一定要,點燃,


燈,

如果,不亮,不算是,燈,


我們,

本來,是,佛,


而且,

一直,都是。


以前是,現在是,未來,還是。


只是,

我們,做佛了嗎?


佛,不做佛,

所以,佛,也不是佛。


燈,不亮,

怎麼,能夠,叫做「燈」呢?


學習,

是發現,我是,


修道,

卻是,成為,我是。


這個,


就是,

六祖,慧能,所說的,定慧等學。


本章,

孟子,所說的:


博學,

是為了,發現,道,


道,

乃,萬事,萬物之根本,


人,

不博學,不足以,發現,


但是,

發現,永遠,只是,第一步,


知,止,

而後,有,定,


可見,

知止,是一個,起點。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道,

不等於,得道。


當然,

得道,也不等於,成道。


「得」,

還要,將這一步,


一步,

一步,又一步的,再實踐出來。


請問,

釋迦摩尼佛,開悟,成佛了,


那麼,

祂,還要不要,繼續做佛呢?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這個,

止於,至善,


其實,

包含,兩個涵義: 


圓心,一,

以及,一以貫之,的圓。


圓心,

這個,一,即,一切;


一以貫之,

這個,圓,一切,即,一。


零,無名,天地之始,

一,有名,萬物之母。


一本,散於,萬殊,

萬殊,終歸,一本。


內聖,

外王,一也。


我們,

修道,辦道,


千萬,

不可,偏廢,執著,有無。


佛,

是我們的,如來,本性。


曾經,


為了,得,

為了,發現,我們走的千辛萬苦,


現在,


我們,

得了,發現了,


然後呢?


我們,

是不是,應該,要發揮祂呢?


如果,


將來,

有一天,我們,成了,


難道,


我們,

會停止,我們的,本來如是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509,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四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四章,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

孟子,說: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


深:不斷的,向下紮根,

造:努力的,向上長樹。


一個

有道,的君子,


在道學上,

總是,努力的,深造,精進不已,


欲其自得之也:


希望,

有一天,能夠,


長成,

一棵,參天的,大樹,


能夠,

開出,燦爛的花,成就,無數的果。


自得之,則居之安:


樹,

能,根深,則能,葉茂,


根,

如果,能夠,札的深,


樹,

自然,就能夠,長得好。


居之安,則資之深:


根,

能夠,站的,安穩,


那麼,

樹,葉,花,果,


自然,

就能夠,獲得,天,地,的滋養。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樹的,根本,

能夠,札的,深,大,廣,遠,


那麼,

樹的,枝,葉,花,果,


自然,

就能夠,左右逢源,


獲得,

天地間,各種,養分,的滋養。


源:

是,源頭,水源,


源:

是,源源不斷,自然地,湧出。


左右:

則是,近在身邊,觸手可得。


左右逢源:


資源,

近在身邊,觸手可得,召之即來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所以,

一個,有道,的君子,


不過,

也就是,每天,努力的,


讓道,

能夠,在自己的身上,


生根,

發芽,長成大樹,開花結果,罷了!


本章,

孟子,強調,


道,

要深深的,紮根在,自己的身上,


君子深造之以道,


謹守,

一定的,規矩,


知止,有定,

能夠,一門深入,不斷的薰習。


欲其自得之也:


得:

定,靜,安,慮,得也,


心經云: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得之,則居之安:


得道,

生活,有道,安於道而行,


安居於,仁之廣宅,

直行於,義之大道。


居之安,則資之深:


資之深:

猶如挖井,深入地下,探得水源,


資之深:

猶如大海,含納百川,不擇細流。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道,

深入淺出,


高大,

廣遠,能散萬殊,彌綸六合,


道,

抱樸若隱,


真空,

妙有,含藏萬殊,歸於一本。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所以,

一個,有道,的君子,


要能,

斷疑,生信,


然後,

信,愿,行,證,


信:

發心修辦,信道不移,


愿:

盡心盡力,為道奉獻,


行:

行功立德,始終如一,


證:

愿了返鄉,永證品蓮。


信:

相信,自己是佛,


愿:

愿意,自己是佛。


行:

行動,認真做佛。


證:

成就,證明,自己是佛。


因為,

我是,所以,我做。


因為,

我做,所以,我是。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508,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三章,

孟子,離婁章句,下篇,


第十三章,


孟子曰: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孟子曰:

孟子,接著教導,說: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只是,

活著,並不是,人生真正的重點,


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人生,

更重要的是,要能活出人生的價值。


養生:

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


送死:


我們,

有,生,就有,死,


有一天,


我們,

打算,怎麼交代,自己的一生呢?



本章,


從古,至今,

後學,看到,很多人,翻譯,


但是,

完全,曲解了,孟子,的意思,


大家,把,

養生,送死,說成了,別人的事。


說是,

生前,奉養父母,不算是,大事,


只有,

給父母,送終,


能夠,

致哀,盡禮,才可以算得上,大事,


這種,解釋,


恐怕,

到處,都是,但是,全錯了。


我們,

看文章,就知道,天外飛來一筆,


上下文,不連貫。


而且,

這種,理論,不符合,孟子思想,


我們,

台灣話,說:


在生奉敬一粒豆,咔贏死後拜豬頭。


我們,

孝順,父母,


怎麼,

不是,父母,生前做,


反而,

變成,父母,死後,做了呢?


請問,

這個,道理,怎麼,說得通呢?


論語,

八佾篇,第四章,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

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請問,

孟子,何許人也,


難道,

有人,認為,孟子,不如林放,


或者,

孟子,不了解,孔子,的意思嗎?


有人,

甚至,因為,這句話,


所以,


反而,

特別,隆重於,父母喪葬的儀式,


請問,


這個,做法,

怎麼,可能,會是,聖人之教呢,


所以,今天,


我們,

一定要,把這個文章,說清楚,


養生,送死,

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


養生,

講的是,我們,人生的意義,


送死,

說的是,我們,人生的價值。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只是,

活著,並不是,人生真正的重點,


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人生,

更重要的是,要能活出人生的價值。


如果,有一天,


我們,

從自己的,墳頭,看我們的人生,


我們,

大概,就能,比較,明白,


今天,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了,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我們,

一生,汲汲營營,


難道,

只是,忙碌著,


想要,

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嗎?


如果,

我們,一生,


真的,

只是,這樣,而已,值得嗎?


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我們,

面對,死,的時候,


我們,

要怎樣,才能夠,沒有遺憾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