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八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八章,


公孫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繼之,以怒;

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則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

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公孫丑曰:

弟子,公孫丑,問老師,說: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一個,

有道的,君子,


通常,

不當,自己孩子,的老師,


這個,

到底,是為什麼呢?


孟子曰:

孟子,笑笑的,說:


勢不行也:


這是,

因為,師道,


在於,

父子的,這個關係上,行不通,


教者,必以正:


因為,

做為,一個,老師,一個,教學者,


首先,

必須,自己,正道而行,


然後,

才能,教之以正,


以正不行,繼之以怒:


但是,


一個,

父親,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


如果,


孩子,

不能,很快地,跟上,


或是,

孩子,學習,犯錯,的時候,


就會,


因為,

個人,的情感,而很容易,發怒,


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人,

一旦,動了情緒,發了脾氣了,


就會,

變得,野蠻,不文明,不講理了,


然後,

孩子,就會說: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父親,

教導,我們,要正道而行,


可是,

自己,教導我們時,


偏偏,

卻是,發脾氣,沒有,依正道而行,


則是,父子相夷也:


這樣,

父子,之間,


全都,

動了,脾氣和情緒,而失去了,理性,


父子相夷,則惡矣:


父子,

如果,教學,之間,


只有,

情緒,而沒有,理智,


那麼,

這樣,就是,非常,不好的。


古者:


我們,

古時候的人,很明白,這一點,


易子,而教之:


所以,

他們,選擇,


努力,

為孩子,找老師,


而把,

自己,的孩子,送去,給別人教,


父子之間,不責善:


倫常之理,

父子之道,在於,「有親」。


所以,

父子,之間,


全以,

親愛,為主,


而不,

因為,善惡,而互相,責備,苛求,


責善則離:


如果,

父子,之間,


因為,

善惡,之見,而互相,苛責,


那麼,

父子,的親情,就會,疏離,不見,


離,則不祥莫大焉:


一旦,


父子之間,

愛,不見了,疏離,不親了,


那麼,


這個,家,

這個,社會,的災難,也就,大了,



本章,

真是,一段,古老的智慧,


常常,

我們,把孩子,教壞了,


往往,

問題,就在這裡,


做父母的,

常常,以為,自己,全都對,


孩子,

好像是,自己的,私有財產,


讓孩子,

只是,跟著我們的情緒,


在那裡,

喜,怒,哀,樂,愛,惡,恐懼,


我們,

看看,這個,古老的智慧,


古人,

把父母的愛,和孩子的教育,分開,


家庭,

父母,負責,愛,


教育,

則交給,有道,專業的人,


父母,

慎選,鄉里,有道,有德的君子,


希望,

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

就讓孩子,到那裡,去學習,


父母,

只是,提供,滿滿的愛,


做為,

孩子,學習的,終極後盾,


鼓勵孩子,

勇敢的,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現在,


看看,

我們的,教育,都在,忙什麼?


國家,社會,

學校,老師,孩子,父母,


請問,

我們,都忙對了嗎?


或者,

我們,到底,抓對重點了嗎?


如果,

我們,連根本,都弄錯了,


我們,

又怎麼,能夠,


期待,

一個,好的結果呢?


我們,

往往,把一件,簡單的事情,


搞得,

複雜,又難搞,


只是,因為,

我們,在根本上,就弄錯了,


我們,

願不願意,能不能,回到根本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14,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七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七章,


淳於髡曰:

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

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

天下溺,援之以道;

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於髡曰:


齊國,

有個,辨士,淳于髡,問孟子,說:


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男女,

接物,的時候,要避免接觸,


這個,

是,禮,的要求,對嗎?


孟子曰:禮也。


孟子,說:

是的,這是,一種禮節。


曰:

淳於髡,就問:


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那麼,

如果,嫂嫂溺水了,


請問,

做叔叔的,要不要,伸手去救呢?


曰:

孟子,說: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看見,

嫂嫂,溺水了,


一個,

做叔叔的,不去救他,這還是人嗎?


這跟,

豺狼,野獸,不是一樣了嗎?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男女,

接物的時候,不要,碰到對方的手,


這個,

當然,是一種,禮節,


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遇到,

嫂嫂,溺水了,


伸手,

去把他,拉起來,抱起來,


這個,

就是,權宜,變通。


守禮,

也要,活潑應事,並不是死的。


曰:

於是,淳於髡,說: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那麼,

現在,天下,已經沉溺了,


夫子,

您怎麼,還不出手,救援呢?


曰:

孟子,說:


天下溺,援之以道:


今日,

天下,之溺,


全是,

因為,君王無道,


想要,

救援,天下,


只有,

設法,挽回,君王的,仁義之道,


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嫂嫂,

一個人,溺水了,


當然,

我們,伸出手來,就可以救她,


但是,

如今,天下人,都溺水了,


難道,

我們,也只是,


憑著,

自己,雙手,


就想,

把天下人,都拉起來嗎?


恐怕,


我們,

不但,拉不起來,


甚至,

我們,連自己,都要,被拉下去了,


本章,

從,禮,的權宜,談起,


禮,

是一種,尊重,


一種,

正道而行,而又,謙虛誠敬,的態度,


禮,

當然,也是,


一種,

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的規範,


談到,

禮的作用,或者,說是,禮的目的,


只在於,

一個字,就叫做,「和」,


禮之用,和為貴,


禮,的作用,


在於,讓人,

在,天,地,人,事,物,之間,


達到,

一種,大同,和諧,平衡,的狀態,


但是,

如果,過於剛強,執著形象,


那麼,

就會,很容易,失去,禮,的本來,


就像,

嫂嫂,溺水了,


豈有,

因為,禮規,


反而,

不能去,伸手,救援,的道理呢?


再則,

談到,天下溺援之以道,


我們,

救人,也好,救天下,也好,


緊急,

但是,絕對不能,魯莽,


否則,

不但,救不了人,


恐怕,

也會,讓自己,身陷危險,


天下溺援之以道:


天下溺,

其原因,在於,無道,


並不在於,

我們,個人的能力,有多強,


這個,就是,


行道者,

和政客,最大,不同的地方,


政客,

在乎的是,自己的,名聞,利養,


行道的人,

在乎的是,天下人的,安危,福祉,


天下,

離道,而溺,而遭受,災劫,


就像是,


飛機,

輪船,偏離航線了,怎麼辦呢?


我們,

要不要,趕快,把它,導航回來呢?


如果,


火車,

已經,出軌了,


災難,

已經,現前了,我們,怎麼辦呢?


請問,

除了,救災,


我們,

最後,要不要,把火車,扶回正軌呢?


仙佛,常說:


人,

在,道中,就不在,劫中,


天下,如此,


我們,

每個人,每個家,也是,如此。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13,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六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六章,


孟子曰: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孟子曰:

孟子,說: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一個,

謙虛,恭敬的人,


絕對,

不會,欺負別人,


一個,

樸實,簡約的人,


絕對,

不會,奪人之愛,


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


一個,

欺負別人,剝奪別人,君位的人,


最害怕的,


就是,

百姓,不能夠,接受,歸順於他,


於是,

裝出,一副,


君王,

謙虛,恭敬,樸實,簡約,的樣子,


但是,


一個,

貪心,不足,虎豹,豺狼之人,


又如何,

能夠,掩藏,其真心呢?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難道,

謙虛,恭敬,樸實,簡約,


只是,

用輕柔的,聲音,諂媚的,笑容,


這樣,

就能,假裝,出來的嗎?



我們,

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真實,


然後,

我們,才有可能,


改變,自己,

以及,改變,這個世界,


因為,

我們,只能,創造我們自己的真實,


我們,

是自己世界的創造者,


我們,虛偽,

就會,創造一個,虛偽的世界,


我們,殘忍,

就會,創造一個,殘忍的世界,


同樣的,


我們,有愛,

就會,創造一個,有愛的世界,


我們,有道,

就能,創造一個,有道的世界,


世界,

之所以,是它,現在的樣子,


這一切,

全都,只是,「本來如是」,


我們,

不要再,怨天,尤人了。


我們,

每一個人,


都是,

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能夠,

改變命運的力量,並不在別人的身上,


我們,

唯一,能做的,


就是,

面對,自己的,真實,


好好的,

跟自己的,真實,相處,


只有,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


我們,

才能,創造一個,更偉大的自己,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12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五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五章,


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了焉;

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

孟子,說: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我們,

想要,觀察,一個人的存心,


沒有,

比觀察,他的眼神,更好的了,


眸子不能掩其惡:


觀察,

一個人,的眼神,是最不會騙人的,


胸中正,則眸子了焉:


一個人,

誠意,正心,他的眼神,就會發亮,


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一個人,

心不正,意不誠,他的眼神,就會無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所以,

觀察,一個人,


只要,

聆聽,他的話語,觀察,他的眼神,


那麼,

這人,的心思,


我們,

大概,也就,明白了,無所遁形了,



孟子,

到底,在說什麼呢?


孟子,

有道,實在,非常的,明顯,


試問,

我們,心裡,想什麼,誰知道呢?


不就是,

只有,我們,自己嗎?


那麼,

我們,「自己」,在哪裡呢?


二目瞳神來發現。


我們,

不就,在那裡嗎?


什麼時候,

我們的,眼神,閃爍了呢?


二念,亞心,

我們,琢磨,思維,的時候,


什麼時候,

我們的,眼神,發亮了呢?


初心,一念,

我們,明白了,我們,決定了,


什麼時候,

我們的,眼神,無光了呢?


恐懼,

害怕,退縮,心死,


我們,

選擇,自我逃避,自我否定,的時候,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德,

知止,說的,不就是這個嗎?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得,得什麼?


我們,

何不,看看,


一個,

真正,有道的人,是什麼樣子?


然後,

我們,真正,問問自己,


由裡,而外,

請問,我們,有像個,修道的人嗎?


我們,

修道,辦道,


別人,

能從,我們的身上,看到,道的樣子嗎?


道,

不是,我們所說的,卻是,我們所行的,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那麼,

如果,我們,自身不正呢?


雖令不從。


曾子曰: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故君子,必誠其意。


我們,

可曾,攬鏡自照,


好好的,

跟眼眸裡,真正的自己,對談,


一個,

不認識自己的人,


如何,

能夠,認識,真正的世界呢?


一個,

不能夠,和自己,好好,相處的人,


又如何,

能夠,好好的,跟這個世界,相處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11,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四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四章,


孟子曰:

求也為季氏宰,

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

孔子曰:

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觀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

況於為之強戰?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所謂,

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故善戰者服上刑,

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

孟子,說:


求也為季氏宰:


從前,

孔子,的學生,冉求,


做了,

魯國,上卿季康子,的家宰,大臣,


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


不但,

不能改變,季康子,的德性,


反而,

努力的,幫他聚財,


讓百姓,

的賦稅,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孔子曰:

孔子,生氣的,說:


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冉求,

已經,不是,我的門徒了,


你們,

可以,敲起鼓來,訴說,他的罪狀了,


由此觀之:

我們,從這件事,來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


一個,

國君,不能夠,施行仁政,


做臣子的,

還幫他,搜刮民財,使他,更加富有,


這些,

都是,孔子,所生氣,所屏棄的人,


況於為之強戰?


臣子,

幫君王,聚財,


孔子,

就已經,很生氣了,


更何況是,

為了,滿足,君王,更大的慾望,


還拼命,

努力的,為君王,四處侵伐,殺戮呢?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君臣,


為了,

爭地,而殺人,讓百姓,屍橫遍野,


為了,

奪城,而殺人,讓人民,血流成河,


此所謂:

這個,就好像是,


率土地而食人肉:


君臣,

率領著,土地,的怪獸,而來吃人肉了,


罪不容於死:


這樣的,罪惡,

恐怕是,處以死刑,也不夠償還啊!


故善戰者服上刑:


所以,


那些,

越是,善長打仗的人,


越是,

應該,要受到,最大的,極刑啊!


連諸侯者次之:


那些,

合縱,連橫,唆使諸侯,打仗的人,


則應該,

要受到,一級的嚴懲,一級的刑罰,


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至於,

為諸侯,開疆,闢土,


為了,

戰爭,而廣闢財源,累積資糧的人,


也應該,

要受到,次等的罪責,二級以上的刑罰啊。



這一段,

很容易,讓人,想起,


大學,

最後一章,最後一節,的結語,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

必自小人矣;

彼為善之。

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竝至,

雖有善者,

亦無如之何矣!

此謂,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


長國家:

國家之長,一家之長,一國之王。


而務財用者:


卻忙著,

聚斂財物,奢華,自己的享受。


必自小人矣:


這樣的人,


雖然是,

貴為,君王,但終究,也只是,小人。


彼為善之:


彼:

這樣的人,


為善之:


越是,努力,治國,

越是,偏離,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小人之使為國家:


如果,

讓這樣的,小人,


組織,

一個,這樣的團隊,掌管,國家。


菑害竝至:


菑:

音義同,災,災殃,禍害。


竝:

音義同,並,並列,並行。


這個,國家,

人民,百姓的災難,很快,就來臨了。


雖有善者:


根本,

如果,始終,不能夠改變,


那麼,

就算是,有一些,忠臣,與良策,


亦無如之何矣!


恐怕,

也是,幫不上忙的,


因為,

冰凍三尺,已非,一日之寒矣。


此謂:


這個,

就是,我們,應該強調的: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國:


有國者,

一個,國君,一個,執政團隊,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想要,

治國,平天下,


不可以,

以,私人利益,做為,國家利益。


要以,

道德,仁義,


要以,

國人,百姓,整體的,利益,


做為,君王,個人,

這個,團隊,這個(國家)的利益。


這個,就是,


君王,

治國,平天下者,最重要的理念。


國,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我們,

修辦,越久,


我們,

越是,發現,


做為,

一個,領導者,


一個,

辦事人員,壇主,講師,點傳師,


義利之辨,很重要,


君子,

九思,見得思義,


若是,

茍因其利,而忘其義,後患無窮矣。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10,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三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十三章,


孟子曰:

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

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

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

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

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孟子曰:

孟子,說:


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


伯夷,

為了,躲避商紂的災禍,


所以,

出離,隱居在,北海之濱,


聽說,

文王,已經興起,做了,西伯,


曰:

伯夷,說:


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我們,

何不,去歸順他呢?


聽說,

西伯,這個人,善於奉養老人啊!


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


姜太公,

也為了,躲避商紂的災禍,


所以,

隱居在,東海的邊上,


聽說,

文王,已經興起,做了,西伯,


曰:

姜太公,說:


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我們,

何不,去歸順他呢?


聽說,

西伯,這個人,善於奉養老人啊!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


兩位,

都是,天下,有名的,老者,


年高,德劭,

但是,他們,全都,歸順了文王,


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他們,

就像是,天下人的,父親,的代表,


前來,

歸順,文王,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如果,

天下人,的父親,都去,歸順他了,


那麼,

天下人,的孩子,會不會,往哪裡去呢?


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


所以,

現在,天下的諸侯,國王,


如果,

能夠,學習,努力的,推行文王之政,


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那麼,

只要,七年,


他就,

可以,成為,這個天下之王了。



本章,

孟子,說:


敬老,尊賢,

這是,為政,治國的,第一要務,


文王,

能把,這件事,做好了, 


那麼,

天下,的百姓,也就,全都歸順他了,


孟子,

再次,強調,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大學,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為政,

治國,最怕的,就是,


不知道本末,不知道終始,不知道先後,

貪功求利,亂道而行。


輕,則,亂,

重,則,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我們,

學,修,講,辦,


首要之務,在哪?


難道,

不是,在於一個,孝,字嗎?


一個,孝,字,

做不好。


請問,

我們的,道,會在哪裡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