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十一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十一章,

子曰:

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

世人,總是,
汲汲營營於富貴,名利的追求,

孔子感嘆的說:

富,而可求也,

富貴,名利,
如果是,可以追求而得的,

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雖: 就算是,

執鞭之士:

趕牛,為人犁田, 趕馬,為人駕車,

吾,亦為之: 

這樣,能富貴,我也會去做的,

如,不可求,

如果,富貴名利,

並不是,追求,就可以得到的,

從吾所好,

好:
是喜樂,是嗜好,

孔子,好「道」,樂「道」也!

既然,
富貴,名利,不可求,
那,何不選擇,安貧,而樂道呢? 

藉此,

我們,想一想,

富貴,名利,到底在哪裡呢?

富貴在天,

人人本有,人人本自俱足,

世人,之於富貴,總是外求,

方向錯了!

緣木求魚,故不可得也,

所以,

有100,少1000,欠900,

有1000,少10000,欠9000,

得隴望蜀,

永遠,少個,0,
有了,越多,欠的,更多,

富貴在天:

天者:天心,本性也,

知足者,「富」也,能「給」,

不知足者,「窮」也,不能「給」, 

富貴在天:

天者:天心,本性也,

人,

能立「品」,則,貴,也,

處低位,品格高尚,雖賤,亦貴也,

人,

若無「品」,則,賤,也,

處高位,而無品德,雖貴,亦賤也,

古往,今來,

能,富人者,「富」也,

能,貴人者,「貴」也,

能,名人者,「名」也,

能,利人者,「利」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此之謂,富,貴,名,利,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7,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十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十章,

子謂顏淵曰: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謂顏淵曰:

孔子,對顏回說:

用之則行:

這個「道」,
用之,則進,行於天下,造福萬民,

舍之則藏:

舍之:捨之,不用也,

這個「道」,
不用,則守,藏諸一身,安身立命,

唯我與爾有是夫:

道,之「用」,時之「春」也,

道,之「行」,時之「夏」也,

道,之「捨」,時之「秋」也,

道,之「藏」,時之「冬」也,

孔子,

聖,之「時」者也,

孔子,

是,一代的「天命明師」,

孔子,
將,這「道」,
傳承,給顏回時,說:

唯我與爾,有是夫!

顏回啊,

這就是,我與你的責任啊!

顏回啊,

這個「道」,

之,用、舍、行、藏,

現下,

只有,我和你,有這個使命啊!

子路曰:

子路,

不明白,其中奧妙,

聽了這話,心裏頭,有些不服氣,

子路,說:

子行三軍,則誰與?

老師,
您「行道」時,

如果,
需要,率領三軍,去打仗的時候,

您,會選誰來幫你呢?

意思是:

是顏回,還是我子路呀?

如果,
論行軍,打仗,
我子路,可是不會輸給顏回的唷!

子曰:

孔子,聽完,笑著說:

子路啊!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暴虎:
憑藉一身力氣,
赤手,空拳,就上山去打老虎,

馮河:
不管河寬,不管流速,
憑著,游泳,就下水,想渡過大河,

死而無悔者,

因為,這樣,

被老虎吃了,或是,
被水淹死了,他,也不感到後悔者,

吾不與也,

我,是不會,
跟這樣的人,做這樣的傻事的唷!

必也,

要跟隨我的人,一定要,

臨事而懼:

臨事:面對事情,

一定要,

懂得,戒慎恐懼,而戰戰兢兢,

好謀而成者也,

謀:是謀略,策劃,

要做好評估,做好策劃,

然後,謹慎,逐步的,去完成大事,

子路啊!能這樣否?

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人才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6,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九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九章,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孔子,

在有喪者的身旁,進食時,

從來沒有,飽足過,

孔子,

在這一天,吊喪,哭了,

今天,就不再唱歌了,

這一章,說的是,

孔子,

於「喪禮」之後的表現,

吊喪時,將心比心,怎敢食飽?

吊喪,哭了,

回過頭,卻唱起歌來了,

喪家,聽到了,作何感受呢?

我們看到,

孔子,的「禮」,

有事之前,有事之中,有事之後,

這可以說是,非常完整的「禮」了,

對比一下,

現代的喪禮,

喪家,
有哀傷嗎?合「禮」嗎?

吊喪的人,
有哀傷嗎?合「禮」嗎?

孔子,

身教,的「禮」,

始於,事之前,成於,事之後,

至誠,率性,

禮,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5,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八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八章,

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

關於,教學的條件,

孔子說:

不憤,不啟,

賁:
易經第二十二卦,賁卦,山火賁,

賁:
是山裡的火,是未爆的火山,

賁:
是壓抑的火,是藏住的光明,

憤:
是,心,欲通達,而不得也,

憤:
是人人本有的仁心,自性的智慧,
遭遇阻難,而不能通達,

啟:
是開啟,是啟動,

啟:
是,因材施教,

這是,教育的本質,

識「材」,
擇「才」而用,
這是,一個「老師傅」的基本條件,

不憤,不啟,

一輛好車,
不應該,只是放在車庫裡,

一艘好船,
是為了出航,不是為了停泊,

當,這個人,
一心,想振作,而不能通達時,

孔子,
才會,去教導他,去開啟他,

不悱,不發:

悱:
是有口難言,
是心裡明白,卻表達不出來,

這是,一般的注解,

後學粗淺,認為:

悱:
非心也,
是心,欲正,而未正也,

悱:
非心也,非「原心」也,

悱:

非「圓心」,非「0」也,

離「0」之一點,稱之為「1」也,

「0」,是圓心,一也,

「1」,就是圓周也,一切也,

「0」:是天命之「性」,

「0」:是「1」之始;「1」之體也,

「1」:就是率性之「道」,

「1」:是「0」之動;「0」之相也,

不悱,不發:

發:是發動,

如果,
不是有「1」,
本心「0」寂然不動,如何能「發」?

這個人,
如果,不是,
發自本心,本性,的「愿力」,

孔子,
就不會選擇,去引導他,去發動他,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學,
要有「規矩」,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矩,是尺,

矩,也是指,四角方形,

舉一隅:

舉:
是老師,舉例,示範,

舉一隅:

老師,
用尺,把方形的一個角,拉正了,

不以三隅反:

不:

是學生,還不知道,

以三隅反:

是用尺把方形的三個角,也拉正了,

則,不復也:

那麼,就不再重覆,去教導他了,

這是,成語:「舉一反三」的出處,

是說:

學習者,

要能,聞一,知二,觸類旁通也,

禮記云:

有,來學,無,往教 ,

這是,

孔子,教育,的重點,

學習者的「心」,非常的重要,

有,來學,

學生本身,

來不來學,主不主動;想不想要,

這,很重要!

是攸關,所有教學「成果」的關鍵,

無,往教,

師「嚴」與道「尊」,

這是,所有教育「成敗」的起點,

禮,有來學,無往教,

孔子,

教育的「本質」,始終是,

「啟發法」,而不是「輸入法」,

所以,孔子說:

不憤,不啟,

教育是:

因「材」,施「教」,

質,很重要,朽木,不可雕也!

這是,第一個條件,

但是,有良好的「材質」,

如果不能,
自己憤發,振作學習的,

再好的老師,
也無法開啟,他的仁德與智慧,

不悱,不發, 

做學問:

學問:學「問」,

要,「學」,就要,「問」,

有,「疑」,必,「問」,

中庸云:

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

有「疑」,不「問」,

則其「信」,不能「篤」,

其信,不篤,則其「行」,不能實,

這樣,
就算是,最好的老師,
也無法,發動他,使他有所作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這個人,

學而不「誠」,「心」不在焉,

則,不復也,

則:就,

不復也:不再也,

對於,

學而不「誠」,這樣的學生,

就不再,一再的,去教導他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4,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七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七章,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自行:

是自行準備,

束脩:

一束:十脡,

脩:為肉脯,

是十塊乾肉,是拜師的禮物,

以上:

是,以此上進,用這個上進的心,

未嘗:

是不曾有過,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誨:是教導,

孔子說:

自己準備,拜師的禮物,

又帶著上進的心,前來跟我學習的,

我從來沒有,不去教導他的,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

十塊乾肉,
不是,最好的東西,
但是,一般人,也不容易得到,

所以,可以作為「禮品」,

古時候,
教育,是貴族的特權,
一般百姓,並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
小時候貧窮,
深知,「教育」的重要,

又,
深深,感受,
禮崩,樂壞,道德不彰,

欲救國,安邦,唯有推行教育,

所以,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

束脩,

是拜師之禮品,拜師的門檻,

十塊,乾肉,

禮,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

一個,共同的標準,

不論,這個人的出身,和地位,

吾未嘗無誨焉, 

我從來沒有,不去教導他的,

這是,大部分的經典解釋,

後學認為,這也算是,合情合理!

但是,後學,想補充的是,

束脩,

這字面,的另一個解釋是:

自我約束,自我修正,

自行束脩以上:

是說:

凡是,肯於,
自我約束,自我修正,自我上進的,

吾未嘗無誨焉,

我沒有,不去教導他的,

束脩,
不一定是乾肉,
不一定是拜師的禮品,

拜師的條件,我們下一章再說,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3,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六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六章,

子曰: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

孔子,自勉:

或者是,在教導學生時,常說:

志於道:

以「行道」為志向,

以「成道」為目標,

據於德:

以「德行」為基礎,

以「立德」為根本,

依於仁:

修道,歸「仁」,以仁為依歸,

辦道,教「仁」,回歸天心仁性,

游於藝:

在各種才華,技藝中,悠游自在,

努力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技能,

從,這裡,

我們看到,

孔子,的模樣,

也看到,一個「真儒者」的模樣,

志於道,

道,是人生的方向,

道,是人生的目標,

據於德,

德行,是人生的基石,

德行,是人生的根本,

依於仁,

仁,是人生,開始的起點,

仁,是人生,最後的依歸,

游於藝,

是,藉假修真,

游,是豐富,人生的經驗,

藝,是開發,生命的潛能,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2,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五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五章,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孔子說:

哎呀,我是不是,太老了,

已經,很久了,

我很久,都沒有夢見周公了,

孔子,

十五,而志於學,

十五歲,志心於禮,發心學道,

三十,而立,

三十歲,學而有成,立身行道,

四十,而不惑,

四十歲,堅心定志,不受名利誘惑,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歲,了知,天命,得道,見性,

六十,而耳順 ,

六十歲,耳順於天, 行道,傳道,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七十歲,我的心,已「不離道」了,

而此時,

孔子說:甚矣,吾衰也!

孔子,
是自謙,或是感慨,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
從十五歲開始,
孔子,盡其一生,的周公之路,

經過了,
幾十年的拼搏,努力,
彷彿,也將要,告一段落了,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孔子,

應該,不是,

哀怨,自己的「衰老」,

而是,面對,生命的「釋然」, 

對於,
周公,賦予的責任,
孔子,用盡一輩子,來承擔,

對於,
道脈,傳承的使命,
孔子,拋家捨業的,去完成,

孔子說:

甚矣,吾衰也,

是真的,
有點,太老了,
身體,已經,不聽話了,

只是,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我在周公的世界裡,

悠遊,很久了,

周公的世界,我熟悉的,

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夢」了!

孔子,的意思是:

我,老了,我,真的老了,

現在,

面對,自己,

這一趟,「學習周公」的生命之旅,

而今而後,可以,無夢矣!

幾乎,可以,無愧矣!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