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七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七章,

子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君子,
是學習聖賢,得道,有道的人,

無所爭,
這是「禮」的特質,
西方文化講競爭,講霸道,
中華文化講謙讓,講王道,

君子,
素王也,無冠的王者,
是「真人」做主,自律一身之王者,


無所爭,
是因為「君子」明白:

有所爭,
是執著「私我」,不知「大我」,
有所爭,
是執著「假我」,不知「真我」,

君子「周而不比」,當然無所爭也,

必也射乎,

君子,基本上無所爭,
如果說,
君子和世人,還有什麼爭的,

必也,那一定是,

射乎,只有比賽射箭這件事了!

射,是古「射禮」,有四:

一,大射,
天子,諸侯,用射選士之禮也,

二,賓射,
天子朝見,或諸侯賓會之禮也,

三,燕射,
貴族之間,平時的娛樂,

四,鄉射,
平民社會,射藝的選拔,

射,是射箭比賽,

但是,孔子想藉此強調的是,
就算是「射」,也是一種「禮」,

揖讓而升,下而飲,

您看,射禮,比賽的時候,

揖讓而升

選手們,
要先互相揖讓行禮,
然後,才上射台,比賽較量,

下而飲,

比賽結束了,
贏的,要敬輸的酒,
表示,您是我可敬的對手,

其爭也君子,

這樣的比賽,就是君子之爭了,

另外,

我們看射箭這件事,
君子,在哪裡呢?

我們「輸了」比賽,
是輸給別人嗎?
還是,輸給自己呢?

射箭,
高了,低了,左了,右了,
又誰該調整了呢?

易經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禮,是什麼?

揖讓而升,下而飲,

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6,台灣選舉,天佑平安,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六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六章,

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對曰:不能,
子曰:
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
應該是指季康子,時為魯國之相國,
已幾乎是,視魯君為無物,
魯哀公之君位,名存實亡矣,

旅於泰山,

泰山,
位於今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
高,海拔1532.7米,
古人形容東嶽泰山時說:

泰山,
吞西「華」,壓南「衡」,
駕中「嵩」,軼北「恆」,
為五嶽之長,
可謂「群山之王」者,
今泰山上有「五嶽獨尊」之稱號,

封禪泰山,天圓地方,

據「史記集解」記載:

天高不可及,
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
冀近神靈也,

封,是在泰山之極頂,
聚土築成圓壇,以祭天帝,
因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

禪,是在泰山下之小土丘,
聚土築成方壇,以祭地后,
因增大地之厚,以報地載之德,

登泰山,而一覽天下小,

旅,
封禪泰山,是天子登基大寶,

今季氏,背禮犯上之極,
「八佾舞於庭」,「以雍徹」,
更有甚者,
現在,要「旅於泰山」了,

冉有,
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才華洋溢,
時為季氏之家臣,

孔子,找來冉有,問他,

女,弗能救與?

女,同汝,你啊!
救,救治,挽回,

你是季氏的家臣,能挽回這個事嗎?

對曰:不能,
冉有回答,不能,

子曰:

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嗚呼,傷慟至極也

曾,豈也,
曾謂,難道說,

泰山之神,會比不上林放嗎?

林放,何許人也,
一介百姓,尚知問禮之本也,

泰山之神,群山之王,
難道會不知禮,而受季氏之禮嗎?

孔子看季氏,
其夜郎自大,荒謬行逕,
不幾乎已是,喪心病狂了嗎?

但是孔子不說季氏
卻說,泰山之神不如林放乎?

其實,孔子更傷心的是,

天下之大,
竟能容忍季氏這樣的行為,
這天下,真是「病入膏肓」了!

八佾篇,
藉魯國季氏之亂,
讓我們看到了,
孔子,所面臨的時代背景,
看到了,
君王沒落,(王道暗轉師儒),
也看到了,孔子,
一代宗師,
極欲力挽狂瀾之凶險,
及欲救天下於傾頹之無奈,

觀古鑑今,
又是一個天運交替,
師道已不復,王道暗轉庶民,

大道普傳,堪為福音,
然天下之頹,更是風險,更是緊急,

我輩中人,急醒!猛進!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5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五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五章,

子曰: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諸夏,

中華,有一個道統,
自伏羲以下,聖聖相傳,脈脈相續,

中,
是中心一點,是天下之大本也,
華,
是中心一點,所及之處,
例如,
太陽是「中」,太陽系是「華」,

天子居中,下轄八方,謂之中華,

堯帝,
打敗了蚩尤,一統天下,
立朝代為「唐」,
這是「中華」的開始,

堯帝,
年老,大公無私,為天下訪賢,
知,舜,孝感動天,德賢俱備,
遂傳道統,讓天下,傳帝位於舜,

舜帝,
承堯統緒,建立國號為「虞」,
舜帝,年老,天下有水患,
有「大禹」者,
承父之志,治水有功,
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感其恩德,
舜帝,也跟堯帝一樣,舉賢而讓,

大禹,承擔大統,立國號為「夏」,
是為「夏朝」,

這一段,「禪讓天下」的帝王之道,
正是道統的傳承,中華文化的起源,
我們將會在,論語第二十篇時討論,

而「夏朝」之後,
禹帝,本欲讓賢天下,
奈何,
兒子「啟」,十分賢德,又得眾望,
讓賢不成,子繼其位,
從此,帝位傳子,不再「禪讓」,

夏朝,子孫相承天下,
至「桀」無道,
商湯,吊民伐罪,建立新朝,
是為「商」,

商朝,又經子孫傳承,至於「紂」,
商紂王,又無道,
於是,周武王伐紂,
新的朝代,「周」,又開始了,

朝代雖有更替,
但人都是中華子孫,都曾是夏之子民,
所以,稱為華人,
或稱,中華子孫,或稱華夏子孫,

這就是,諸夏,

現在,
周天子衰微,個個侯國,皆是諸夏,
而不單指「杞」,這個尊夏的遺民國,

孔子說的,「諸夏」,

不只是,「血統上」的諸夏,
更不是,「地域上」的諸夏,
而是,「道統文化上」的諸夏,

所以,孔子說的「夷狄」,

當然,也不是,
「血統上」的夷狄,
「非我族類」者,

更不是「地域上」的夷狄,

王者,自視為王城,
而稱,城外之民,皆為夷狄,
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孔子說的是「道統文化上」的夷狄,

夷狄蠻戎,本指未化之民,
若能,自立於,華夏道統文化上者,
即是「諸夏」,

反之,
周之侯國,本是「諸夏」,
今,背禮忘本,無君無天,
這是,自外於,華夏文化道統者,
即是「夷狄」,

這是,
孔子說: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的真義,

這是一個提醒,一個警告,

孔子說的是,
無道統文化之君,乃蠻夷也,
天下諸侯,
爭雄為王,背禮而忘義者,
其實是在,向「蠻夷」之路邁進啊!

此章在注解上,
於古於今,可說是「眾說紛紜」,
實在是,「瞎子摸象」,

大道普傳,「真儒復興」,
此次,
我們「重讀論語」,機不可失,
如何才能,
讓世人,看到真正的論語呢?
如何才能,
讓孔子活起來,再創世界大同呢?
這是,後學的誓願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4,天冷,手僵,心狂,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四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四章,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
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
姓,林,名,放,字子邱,
春秋時代,魯國人,
是否為孔門弟子,史料記載不可考,

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

問「根本」,太重要了,

這問題,問到重點了,
問到孔子的心坎了!

所以,孔子說:

大哉問!
問得好啊!有大器!問到重點了!

禮,與其奢也,寧儉,

奢,是奢侈豪華,
儉,是簡約樸實,

世人以為,奢華隆重的,才是禮,
其實,簡約樸實的,才是真正的禮啊,

喪,與其易也,寧戚,

易,周到順當,有條不紊,
戚,悲戚哀傷的心,

世人以為,喪,這樣的大事,
就要辦得周到順當,一絲不茍,
其實,哀戚悲傷的心,才是真正的喪啊,

禮之本,

其實上一章,
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早已鋪陳其事,

人,「行禮」,
來自於良心本性的,即「仁」,
重視於外在表相,
而迷失本性的,即「不仁」,

仁,本性良心也,

天命之謂性,仁之體,

老子說,抱樸守拙,

率性之謂道,仁之用,

孔子說,循規蹈矩,

禮,與其奢也,寧儉,
這是
就「仁」的本質,本體而言,

天命之謂性,
抱守其樸,所以,與其奢也寧儉,

但是,
無形無相的本體,
一旦起動,就是「率性之謂道」,

率,是直率,
率性,是本性起作用,

率性之謂道,
率性,
是直接來自於良心本性的作用,
率性,是循規蹈矩,
率性,絕不是任性妄為,

這就是,禮的精神,禮之本,

但是,世人不明白,
以為「繁文縟節」,就是「禮」,

本末倒置,越演越烈,
所以,以為,奢華隆重,才是禮,

甚至,
連「喪」禮,這麼本性至情的事,

世人重視的,
竟然是,「喪」禮的儀節,
而不再是,「喪」的哀戚之心了,

林放,何許人也?
而能問,禮之本,
放眼天下,王公將相,捨本逐末,
豈不痛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3,台灣,天冷,請加衣,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三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三章,

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看到了,
禮崩樂壞,越演越烈,

但是,孔子知道,
這,都還只是「表相」,
更嚴重的是,
人,失去了「人」的根本,

「人」,的根本,是什麼呢?

孔子說:「仁」,

仁,是什麼呢?

仁,
是「果仁」,
是「核」裡面的東西,
核,是「核心」,
果核,是果的「核心」,
核心裡面的核心,就是「仁」,

所以,
仁,的另一個寫法是「天」,
仁,乃萬事萬物的天心本性也,

仁,
藏著,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
仁,是一切的中心,萬物的根本,

舉個例子,

仁,就是一顆「種子」,
一顆米粒大小,不起眼的「種子」,
有的,甚至,小到風一吹就跑了,

可是,不論「種子」有多小,
祂,卻含藏了一切,
您,看到了嗎?

一顆小小的種子,不論多小,

祂,
就是一棵樹,一棵千年大樹,對嗎?
祂,
具足,一切樹,的一切特質,對嗎?
祂,
可以,開無數的花,結無數的果,
而且,無數的果裡,有無數的種子,
不是嗎?

您,看到了嗎?
一顆種子的無量無邊,不生不滅,
這,就是孔子說的「仁」,

仁,在萬物的身上,完美的表現,
仁,當然也在「人」的身上,

仁,這個字,
就是「人」的真義,

人,一陰,一陽也,
上下兩橫,上為天,下為地,
說明,
人,乃陰陽和合,天生地養之靈,
人,
是仁的表相,人,這個「肉體」有限,
但是,
人,的「真實生命」,這個「仁」無窮,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

天命,
人的命,自天而來,就叫天命,
天命,之謂性,
天命,
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良心本性」,

人,就是「良心本性」,
人,就叫做「仁」,

人,而不仁,

人,失去了,人的本性「仁」,
人,就不是「人」了,
一個失去了「仁」的人,
就只是一個「人」的軀殼罷了!

所以,孔子,感嘆地說:

人,而不仁,
人,一旦失去了「仁」,

如禮何?
禮,將會如何呢?

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
一但失去了「仁」這個基礎,
禮,將會如何呢?

禮,將不再是「禮」,
而變成了一種「形式」,

人而不仁,如樂何?

人,
一旦失去了「仁」這個基礎,
樂,將會如何呢?

樂,將不再是「樂」,
而變成了一種「娛樂」,

禮門義路,

禮,是入「仁」的門,
義,是行「仁」的路,

樂,是「仁」,「和」的表現,

孔子要說的是,

禮崩樂壞的「重建」,
不只是,在於禮樂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在於「仁」的覺醒,

人,
找回自己的「仁」,叫做求道,
人,
堅持自己的「仁」,叫做修道,
人,
相信眾生是「仁」,就會辦道,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2,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章,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三家,

周武王伐紂,
建立了周朝天下,
天下,的管理人,叫做天子,

周公,劃天下,為九州,
九州,中央是天子所在,八方為侯國,
諸侯國的管理人,叫做國君,

各國仿中央,也劃分為九,
國君居中,八方為家,
家的管理人,叫做卿家,卿大夫,

三家是指:
魯國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三家者,
魯國的家臣,其位是家,其職是卿,

以雍徹,

雍,
是(詩經,周頌)裡的「雝」詩,

孔子,整理古詩古樂,近三千首,
而加以配樂,使「詩」與「樂」和者,
有三百多首,稱為「詩三百」,

雍,
現代人說,「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徹,
是表祭祀完成了,撤俎時的「徹」禮,

以雍徹,

雍,
是周天子,在祭祀太廟完畢,
禮成,撤俎之時,專用來,
歌頌文王,武王,周公的詩樂,

三家者,以「雍」徹,

三家者,
位,只是一國之卿,
祭祀家廟祖先,
行徹禮的時候,竟然使用了「雍」樂,

上一章,從「舞」,談「樂」壞,

「八佾」舞於庭時,只有「季氏」,

此章,從「樂」,談「禮」崩,

現在,「以雍徹」,卻已是「三家」,

違禮亂紀,是非不明,
各個稱雄,竟然是,誰也不讓誰,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
魯,可以說是天下學禮的地方,
現在,卻看到「三家」,如此做亂,
足見當時,「禮崩樂壞」的程度了,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詩云: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這是,「雍」樂裡的詩句,
意思是說,
前來致祭的,個個都雍容華貴,
進入宗廟時,個個都莊嚴肅穆,

相維,是助祭,陪祭,與祭,
辟公,是諸侯,各國國君,

天子穆穆,
那天子的儀容舉止,更是主敬存誠,

奚取於三家之堂,

三家,只是一國之卿,
卿大夫,篡位奪權,行家祭,以雍徹,

奚,是疑問詞,哪裡?哪有?

孔子說:
三家之位,只是個「卿大夫」,
甚至,連個「國君」也不是,
卻唱著「雍」詩,用了「雍」樂,

但是,詩裡的景象,

相維辟公,在哪?
助祭的諸侯,各國國君在哪?

天子穆穆,在哪?
主敬存誠的「天子」在哪?

這是禮嗎?這不是好笑嗎?

世人,
不知「禮」是什麼?
常常以為「大」就好,
小人穿大衣,好在哪裡呢?
但是,
這正是禮樂崩壞的開始,
人,行禮,行大禮,
但是,一點「禮」都沒有,

孔子,在說什麼呢?

人,
心裏的「禮」「樂」不見了,

雖然,鞠躬九十度,一百度,
甚至,跪下來,叩首,五體投地,

但是,有「禮」了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1,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一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一章,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謂:評論,批評,

季氏:
應是指魯國「三家」之季平子,

八佾,八佾舞,
八佾舞,舞者,執羽而舞,
八佾舞,
是周朝「天子」,祭祀太廟的樂舞,
佾,是列,一列八人,
八佾,是八列,八八六十四人,

周朝禮制,
天子用八,諸候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

商朝末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
發兵,推翻了,無道的商紂王,
建立了,新的朝代,這就是周朝,

但是,周朝,建國沒多久,
武王,就去世了,

父死子繼,然而,
武王的兒子,成王,年紀還小,
只好,由文王的弟弟,「周公輔政」,

一個新的朝代,剛剛建立,
百廢待興,既需安內,又需攘外,
加上,天子年幼,叔叔輔政,
所以,有很多人,
懷疑周公,說周公的壞話,

但是,周公,不以為意,
繼父兄之志,東征西討,平定天下,
又劃天下,為九州,
分封姬氏子孫,為諸候國,
制禮作樂,安定天下,訓練成王長大,
周公,就把政權,還給了成王,

周朝,八百年基業,周公,功不可沒,
成王,感念周公之恩德,
給周公封地於,魯,這就是「魯國」,

周公,死後,
其子,伯禽,繼位為魯君,
周成王,感念叔叔,德澤天下,
命,魯君,
世世祭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所以魯君祭祀宗廟,有八佾之舞,

八佾舞,
是周天子,祭祀文王,周公之樂舞,

八佾,舞於庭,

今季氏,不過是,魯國家臣,
身分屬卿大夫,不但,
篡位奪權,趕走了魯昭公,
甚至,明目張膽的,
於家廟祭祀時,使用八佾舞祭祀,

這樣的行為,等於是自比於天子,

所以,孔子說: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如果「世人」,連這樣的恥辱,
都可以接受了,
那麼「世人」,
還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恥辱啊!

孔子的意思是,這是世人之恥,

世人,是誰?

這個世代的,所有人,

所有,周朝天下的子孫,各國的國君,
所有,食君俸祿之卿大夫,
所有,有識之士,學禮之人,

從這裡,
做為八佾篇的開始,
我們將,
從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來學習,
「禮」的意義,及「禮」的重要,

禮運大同,「禮」運則大同,
那麼「禮」不運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