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二十五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二十五章,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
生卒年,不可考,
他的姓,和名,也有爭議,

古時,貴族世襲,子承父志,

左丘明,或稱左太史,
出生,太史之家,為魯國史官,
學識淵博,崇尚綱常,倫理,道德,

左丘明,
晚年,目盲,口傳,春秋,
是《左傳》和《國語》的作者,

左傳,
原名是《左氏春秋》,
全名是《春秋,左氏傳》,

所以,
後學,以此,粗淺認為,
左丘明,應該是,姓左,名丘明,

左傳,
是編年史,重在,記「歷史事」,

國語,
是國別史,重在,記「君臣言」,

兩書,相得益彰,
對於《春秋》的歷史,
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補註,和記錄,

巧言,令色,足恭,

巧言,
是圓滑;技巧的說話,

巧,這個字,
看起來,就是「工於拐彎」,

巧言,
說話,不能直面真實,繞圈說,

令色,

令:是命令,指使,
色:是臉色,表情,

色,
本來是,
每個人,內心情感,自然的流露,

令色,
卻是,命令它,迫使它,作假,

令色,
是一個人,
他心裡想的,和表面做的,不一樣,

足恭,

足:是夠了!
恭:是恭敬,
足恭:是太恭敬了!

足恭,
是一個人,恭敬,過了頭了,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恥:內有愧心,外有慚色,

左丘明,
在「內德」,修養上,
以巧言,令色,足恭,為恥,

孔丘說,我也是,

左丘明,
在《左傳》,《國語》上,
不恥,那些,巧言,令色,足恭之人,

孔子說,
我整理的《春秋》,也是一樣的,

匿怨,而友其人,

匿:是隱藏起來,
匿怨:是藏匿心中的怨恨,

藏匿,心中對他的怨恨,
還,做出友愛的樣子,與他交往,

這樣的人,
挾怨,躲在暗處;
等待著,機會,報復別人,

歷史上,這種人,很多,

或者說,
世界上,這種人,很多,

左太史,
在「內德」上,以此為「恥」,

我,孔丘,也是,

左太史,
在「史書」,記載中,不恥這些人,

我,孔丘,也是,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6,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二十四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二十四章,

子曰:
孰謂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莊子.盜跖章:

莊子,
創造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名字叫尾生,
跟他的情人,約在橋下見面,

下雨了,
情人沒來,河水暴漲,
尾生,抱著橋柱,不肯走,死了,

這樣的故事,
如果,被放在戲劇裡,
就會像是「梁祝」的故事,
感人落淚,而且,還受人傳頌,

所以,有人說,
本章的,微生高,就是此人,

後學認為,聽聽就好,無可考,

微生高,
是什麼樣的人,
文史上,確實的記錄,
大概,就是,只有本章吧?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

孔子說:
是誰說,微生高,正直呢?

孔子,這樣說,

可見,
一般人,對微生高的看法,
應該是,微生高是一個正直的人,

但是,孔子,不同意,

孔子,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

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或:有人,
乞:乞求,
醯:醋也,
諸:之於,
與:給予,

有人來,
跟微生高,借一些醋,
微生高,發現,自己也沒有了,

微生高,沒說什麼,
跑去跟鄰居,借了醋,來給他,

借醋,
是一個,小小的人情,

醋,自己沒有了,
給不了,這一個小小的人情,

不好直說,

跑去,跟鄰居借,
自己,欠鄰居一個小小人情,

給了醋,送人一個小小的人情,

孔子,在說什麼呢?

一定,有人覺得,
微生高,這樣做,有什麼不對呢?

我們,來思考一下,

我們,
把東西,換一換,
如果「醋」,換成「錢」呢?

微生高,也這麼做嗎?

像微生高,這樣的做法,好嗎?

當然,
我們,不要,偏離主題,
重點不是,可不可以這樣做?

而是,
微生高,「直」,
微生高,應該怎麼做呢?

選擇,
這麼做的微生高,
稱的上,正「直」嗎?

所以,
孔子,要說的是:

微生高的「直」,
並不是,真正的「直」,

直,是正道而行,
直,不需要拐彎抹角,
直,會得罪人,不會做人情,

直,不是最完美的德姓,

但是,
直,在於行道,是很重要的,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5,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二十三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二十三章,

子曰: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仲,叔,季,
伯,是長子,叔,是三子,

伯夷,
是孤竹國君的太子,
但是,
孤竹君,喜愛三公子叔齊,
一心,想把王位,傳給叔齊,

孤竹君,死了,
三公子,叔齊,卻拒絕繼位,

叔齊,認為,
他繼位,有違嫡傳長子的禮法,
而且,與兄爭位,有傷兄弟之道,

然而,伯夷,重孝,
善體親心,他也不肯違背父意,

所以,兄弟讓國,雙雙出走,
伯夷叔齊,到了西岐,與文王交好,

商朝末年,
紂王無道,民怨四起,
西岐興起,政治人和,百姓來歸,

商紂王,
恐西岐作大,故而囚禁了文王,

周文王死,武王,繼位,
車上供著,父親的木主,興兵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言:

父親死了,不盡其喪禮,
卻發兵,動起武來,這是孝道嗎?

為人臣的,兵伐君王,合乎仁道嗎?

衛兵,欲殺伯夷,叔齊,
軍師姜尚,勸阻說,
不可以啊!他們是守禮的人啊!

後來,
牧野之戰,
武王,滅了商紂王,
建立了新的王朝,這就是周朝,

伯夷,叔齊,執守禮法,

始終,無法接受,
武王伐紂,以暴制暴的行為,

憤而,離開西岐,住在首陽山上,

誓言,不食周粟,
兩人,採薇而食,終至餓死,

不念舊惡:

心裡頭,
不去記著,過去,別人犯的錯,

怨是用希,

怨:埋怨,怨恨,
是:是這樣,
用:用到,使用之,
希:稀少,

這樣,須要用到埋怨的,就少了,

人,若是心中有怨,
必然是,記念著,別人的舊惡,

人,只有,
放下了,別人的過錯,
才能,讓自己,從埋怨裡走出來,

別人,
過惡,已過,
怎麼,我們還沒有過呢?

我們,
還想要,
把別人,給的罪與惡,
留在自己的身上,多久呢?

饒恕別人,其實是,放過自己,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無敵,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4,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二十二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二十二章,

子在陳曰:
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陳,是國名,陳國,本姓媯,

周武王,建國後,
找到舜的後代,媯滿,諡號胡公,
封地於陳,建都宛丘,以祭祀舜帝,

陳國,在今,
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一帶,

陳,
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
春秋末年,陳,被楚國所滅,

子孫,陳完,
仕於齊,改姓田氏,
到了,戰國時,
田氏作大,取代了姜姓,稱王齊國,

媯滿公,後世稱,陳胡公,
是今,陳姓,胡姓,共同的祖先,

魯,哀公六年,
孔子,周游列國,
來到了,最南方的楚國,
仍不受重用,回程,到了陳國,

歸與!歸與!

回去吧!回去吧!

到了,陳國,
孔子,已遊遍了,春秋列國,
心裡,透亮了起來,今生的使命,
在於教育萬代,而不在於為政今世,

吾黨之小子狂簡,

吾黨,是家鄉,是儒學者,

小子,是年青一代,莘莘學子,

狂簡,
是疏狂,是志遠,粗曠,豪邁,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斐然,是文采盛美,有文風,

成章,能成章句了,

不知所以裁之!

種樹,若不裁剪,
則亂長,果,長不好,不成材!

章句,若不修裁,則不能成「文」,

孔子,
此刻,知時,知命矣!
而他救世的心,始終不變,

成功,不必在我,
放眼未來,大同的理想,
需要,從新一代的教育做起!

讀到這裡,

今日,
我們,再讀論語,經典,
是否,也發現,
人類的希望,在於我們的後代,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在時代,交替中,
我們的生命,是有責任的,

我們要,把經典,
把「聖賢的智慧」,把道棒,
傳承永續,讓它,一代又一代!

如果,現在,
連我們,都迷失了,
我們只管著,
自己,這輩子的生活享受,
而不管,
我們的下一代,有沒有經典,

那麼,他們,
我們的,寶貝,
我們的,下一代,
將會,失去生命偉大的指引,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3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二十一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二十一章,

子曰:
甯武子,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甯武子,
姓甯,名俞,諡號武,
衛國,卿大夫,
事君衛文公,衛成公時期,

邦,是邦國,國家,

邦有道,
是國家,上軌道,安定無災劫,

邦無道,
無道,則亂,國家遭劫,水火刀兵,

知與愚,
智慧與愚笨,字的本身不難理解,

但本章,
孔子所說的,知與愚,
與一般人,所定義的,大有不同,

一般人,
認為「知」,是智識與機巧,

但在孔子看來,
巧言,令色,鮮矣仁,
智識機巧,反而是一種「愚昧」,

一般人,
認為「知」,
是能明哲保身,躲災避劫,

但孔子,正是,
那個,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這樣的「知」,
恐怕就是,世人所說的「愚」吧!

本章之論,
甯武子的「知」與「愚」,
有人,以史為依據,而論其知愚,
但因,甯武子的記載有限,爭論不休,

其實,我們不宜,
聚焦在,甯武子個人的功過史實,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知,不是學習來的,
愚,當然也不是裝糊塗,

孔子說的,
知也好,愚也好,
其實,是一個人,對道的堅持,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能夠,堅持哪一個,
都是,有知,有仁,有勇,

但是,
堅持,的本身,
就是,一個「傻子」,
這種「傻」,一般人都做不到,

知,在哪?
一個人,過而能改,就是,

愚,在哪?
一個人,過而不改,就是,

知與愚,
絕不是,去跟人家比較,學習,

而是,
仔仔細細的,檢視自己的生活,

生活,能合道,則吉,則知,
生命,若不合道,則凶,則愚,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2,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二十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二十章,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
姓姬,魯國「三家」之季孫氏,
名,行父,諡號文,人稱季文子,

魯文公薨,
權臣襄仲,殺嫡立庶,是為魯宣公,

魯宣公即位,
襄仲,專權,既把持朝政,
同時,也壓制「三家」的勢力,

季文子,
打破了,井田,公有制,
推行「初稅畝」,
使農民,有私田,而民心來歸,
三家,爭相仿效,勢力開始作大,

宣公八年,襄仲死,
季文子,率三家,驅逐權臣,
襄仲之子,公孫歸父,逃往齊國,

魯宣公死,
魯成公繼位,季文子,開始執政,
魯成公,在位十八年,薨,
魯襄公,繼位時,年僅四歲,
魯國朝政,全歸於季文子之手矣!

季文子,輔政三十三年,
雖大權在握,但能忠貞守節,
是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典範,

史記.魯世家,記載,
季文子,
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
府,無金玉,

季文子,
一生清廉,蔚然成風,
他,去世時,
甚至,遺言,要求「薄葬」,
而家臣,
在收集家器,以做葬具時,
竟然,發現,堂堂宰相家裡,
卻,找不到一件,重複,
多餘,而可以,陪葬的器具,

季文子,「明相風範」,
也奠定了,季孫氏,三家,
在魯國,從此,屹立不搖的地位,

季文子,
是魯國的先賢明相,

所以,
有人稱讚,季文子的賢明,
說:
季文子處事,總是,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

孔子,聽到了這樣的說法,

曰:再,斯可矣!

說這話的人,
是想要,藉季文子,
勸人,凡事要,三思,而後行,

但是,
孔子,不同意,這樣的講法,

孔子,認為,
三,太超過了,再,就可以了!

對於,
魯國的明相,
季孫氏的先祖,季文子,

孔子,沒有意見,

孔子的重點,
在於,「思」,這件事,

再,斯可矣!
再,就可以了!三,太超過了!

再思,
思的是,意義本質,
合乎仁,義,禮,智,信否?

再思,
思的是,目標價值,
正確的事,不達目的,絕不終止,

三思,
三思,的人,思的是什麼?
三思,想的盡是「利害得失」了,

人,往往,
三思,為了,利害得失,
忘了,自己的初衷,忘了義,
忘了,自己的目標,失去了方向,

所以,孔子說,
三思,太過了,再思,可矣!

人,真想要,成就大事,
最不應該思維的,就是利害得失,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1,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論語第五,公冶長篇,第十九章,

論語第五,公冶長,第十九章,

子張問曰:
令尹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
三已之,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
陳文子,
有馬十乘,棄而違之,

至於他邦,
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
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
姓顓孫,名師,字子張,
祖籍陳國,小孔子四十八歲,

少小,即追隨孔子,
好學,深思,講究忠信,
經歷,周游列國,陳蔡受困之苦,

善交朋友,
主張,尊賢容眾,
與朋友們交往,寬宏豁達,

辦事,勇武,
非常重視,品德操守,
不過,在生活上,
比較,隨和從俗,不拘小節,

子張問曰:

子張,想問老師,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其為仁呢?

所以,
子張,舉了兩個人,為題,
一是,楚國令尹子文,
一是,齊國大夫,陳文子,

令尹:是負責發號施令的人,
令尹:是楚國執政的上卿,
令尹:相當於,宰相,首相,

子文:
姓羋,鬥氏,名榖於菟,字子文,

楚國人,
乳養,稱為榖,於菟,是老虎,

子文,
是一個私生子,
才一出生,就被拋棄,
丟在,雲夢澤裡,
遇母老虎,竟乳養他長大,
所以,楚人,稱其名:榖於菟,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

三仕:三次出仕,
為令尹:當首宰,
無喜色:不見他有得意之色,

三已之,無慍色,

三已之:三次,被罷免,被辭退,
無慍色:不見他有怨嘆之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子文,下台時,
對於自己在位期間,
所有施行的一切「舊政」,
一定,詳細的,交接給新任令尹,

何如?

請問老師,
子文,這個人,怎麼樣呢?

子曰:忠矣!

孔子回答說:
這是個,「忠厚」的人啊!
或說,這是個盡忠職守的人啊!

曰:仁矣乎?

子張問:
令尹子文,這樣的人,
可以,稱的上是個仁者嗎?

曰:未知,焉得仁?

未知:還不知道,不清楚,

焉得仁?
你從哪裡看,子文,有仁德呢?

於是,子張,又問:

崔子,弒其君,

崔子,齊國大夫,
姜姓,崔氏,名杼,諡號武
人稱崔子,又稱崔武子,

齊靈公,
娶魯國之女,生了太子,光,
之後,又娶美女,仲姬,戎姬,

仲姬,
生了公子,牙,
交由,戎姬,撫養,
戎姬,爭寵,開始亂政,
藉機,煽動齊靈公,改立太子,

齊靈公,糊塗,
竟不顧,反對聲浪,
遷,原太子,光,於東部,
同時,派人,
輔助公子牙,將其立為新太子,

公元前,554年,
齊靈公,病重,崔杼,殺戎姬,
迎接,原太子光為君,是為齊莊公,

齊靈公,
去世後,莊公即位,
但是,齊莊公,好色無德,
偏看上了崔杼之妻,美女東郭姜,

齊莊公,
與東郭姜通姦,惹惱了崔杼,
崔杼,設計,以誤殺通姦者為由,

弒殺了,齊莊公,

齊莊公,一死,
崔杼,就立,莊公之弟,
公子杵臼,為新君,是為齊景公,

齊景公,
即位後,任命,
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崔杼,慶封,掌握齊國大權,

齊國太史伯,
寫史時,記載,「崔杼弒莊公」,
崔杼,就殺了太史伯,

太史伯之弟,繼為史官,
還是,寫著「崔杼弒莊公」,
崔杼,氣的,又殺了太史伯的弟弟,

崔杼,
就這樣,接連殺了,
太史伯,一門,三個太史,

但是,過了幾年,
太史伯之小弟,又繼任為太史,
還是,記錄著「崔杼弒莊公」,
崔杼,終於知道,
他就是再殺,也難杜,悠悠之口了,

所以,文天祥,正氣歌,
書之曰,在齊太史簡,即是指此,

記錄這一段,
齊國之亂,崔武子弒君,

幾乎,也側寫了,
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的「亂源」,
君王,愛美人,而廢立太子,
則公子爭,群臣亂,國家必危矣!

陳文子,有馬十乘,

齊國大夫,
陳文子,名須無,
是一個有十乘兵馬的大夫,

棄,而違之,

棄:棄官,放棄官祿,

違之:離開了齊國,表示反對,

崔武子,
弒其君,莊公,
又立齊景公,而居於相位,

齊國大夫,陳文子,
看不下去了,棄官而走,
離開了,齊國,以表示反對,

至於他邦,
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陳文子,到了別的國家,
很快,就發現,
這個國家,也是大臣凌駕其君,
就像是,他們齊國的崔武子一樣,

違之:
陳文子,決定了,離開,

之一邦,
陳文子,又到了另一個國家,

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這個國家,
還是一樣,大臣凌駕其君,
就像是,他們齊國的崔武子一樣,

違之,
陳文子,又離開了那個國家,

何如?

子張,問老師說:
像陳文子,這樣的人怎麼樣呢?

子曰:清矣!

孔子說:
陳文子,清矣!
是一個,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啊!

曰:仁矣乎?

子張說:
老師,陳文子,
這樣的人,稱得上是個仁者嗎?

曰:未知,焉得仁?

未知:還不知道,不清楚,

焉得仁:
你從哪裡看,陳文子有仁德呢?

在子張看來,

盡忠職守,
忠厚老實的榖於菟,

或者是,
潔身自愛,
不同流合污的陳文子,

就是一個仁德的君子了,

但是,孔子的教學卻很妙?

回答,單一個字,正準,不多說,

未知也:保留,學習的空間,

焉得仁?
反問,真正的仁德是什麼?

等於要求子張,再精進,
再去,研究看看,
再看的更深,遠,廣,大一些,

這就像是,子貢的感嘆,

見其皮毛,難見其肉,骨,髓也,
知其外物,未知其身,心,性也,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