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五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五章,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佛家講:聞,思,修,

中庸云: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這是,為學的次第,篤行的步驟,

為學:入道,
為政(為正):行道,
次第,步驟,是很重要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
是接受,是學習,是取法,

佛家講「聞」:是受,持,讀,誦,

中庸則云:博學之,審問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弗,是不;措,是放下;停止,

既然學了,不學到「會」,絕不停止,
既然問了,不問到「懂」,絕不停止,

思,
是研究,是思考,是分辨,

思,
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中庸云:慎思之,明辨之,

罔,
是罔然,是學而無得也,

殆,是危亡,

聞,思,修,
是正己成人的關鍵,
是為學為政的重點,

「聞」是「思與修」的基礎,
「修」是「聞與思」的實踐,

沒有「聞」的「思與修」,
就像,沒有根的樹,豈能不亡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以聖賢經典的學習為例:

學而不思,則罔,

學校,教經典,可是,
老師,照書教,學生,照書讀,
考試,必須為,「標準的答案」,
這樣學聖賢,學經典,
有學,等於沒學,

思而不學,則殆,

學校,不教經典了,
老師,不講聖賢之教了,
考試,不考了,學生,不讀了,
這樣的「學」,
聖賢的智慧,就要滅亡了,

為什麼?
此章,放在「為政」篇,
而不是,放在「學而」篇呢?

道理在此,

為政,不是從零開始,
為政,必需面對,傳統與創新,
為政者,必需有「溫故知新」的能力,

所以,立此章,以警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分青紅皂白,只是接受了,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很多人,經典,只是「背起來了」,
但是「不懂」,學了,等於沒學,

這是,學而不思,則罔,

學道,得學聖賢,學道,得學經典,
人,離開聖賢,離開經典,
自以為是,空心妄想,
有如空中樓閣,如樹無根,
豈不危險,豈能不滅亡乎?

所以,思而不學,則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31,一年將過,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四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四章,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怎麼有小大呢?
人,怎樣是小?怎樣是大呢?

是年紀嗎?不是,
人,長年紀,不一定長智慧,

有的人,小小年紀,已經是大人了,
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也不曾長大,

是官位嗎?不是,
人,長階級,不一定長品性,

有的人,有位而無大人之品,
有的人,無位卻有大人之質,

有人活了一輩子,
只為了個人的享受玩樂,
酒色財氣,
有一天他死了,連家人都不掉淚,
這就是小人,

有人活了一輩子,只顧自己一家,
自私自利,不管大家,
有一天他死了,家人哭的要死,
鄰居,卻鬆了一口氣,
這就是小人,

有人活了一輩子,只為自己的陣營,
有黨派,沒有國家,
有一天他死了,他的黨為他蓋旗,
別的陣營可開心了,
這就是沒有活出大人,

人,如果活一輩子,
忙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祿,
有朝一日,
雖貴為帝王將相,仍是小人,
秦皇,秦檜,歷史般般,古有明證,
今日,
名人巨賈,名揚天下,富可敵國,
一氣不來,仍是小人,

所以,
人,不會,因有夢想而偉大的,
人,絕對不會,
因為,做了一場偉大的夢,而偉大,

聖賢仙佛告訴我們,

人,的偉大,是本然的,
人,是偉大的本身,
        而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事,

所以,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命者,天命也,良心本性也,

人,若不知,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若失去了,最重要的良心本性,

就算,披著世間的榮華富貴,還是「小人」,

一,周,是周圓;比,是邊旁,

君子,圓融十方,不選邊站,
小人,選邊佔旁,不管十方,

二,周,是普遍,全面;比,是類比,族群,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君子,和而不分,小人,分而不和,
君子,公而無私,小人,私而不公,

看看這個「黨」字,尚黑啊!

三,周,是周密,平等;比,是分別,比較,

君子處事,周密,平等;
小人處事,分別,親疏,

此章藉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提醒為政者,做君子,勿為小人,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30,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三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
孔門十哲之一,專於言語,商務,政事,

子貢問老師,君子,是怎樣的呢?

君子,是有道的人,是行道的人,

孔子說:先行其言,

讓你的行動,走在你的語言之前,

行勝於言,

因材施教,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這是孔子的教學特色,

「君子」,的表現,不外乎,言與行,

語言,子貢不缺,
但是,
語言犀利的人,行動,就特別的重要,
所以,孔子要求子貢「先行其言」,

先做到,再說話,人無不信,
這是君子的第一件事,

第二是,而後從之,

既然說了,那麼,說到,就必須做到,

這段話的順序是:

先行,而後言,既言,則必行,

首先是,言從行,然後是,行從言,

言行合一,是謂君子,是謂修道人,

為政,的真義是,為正,

為正,
一是守中,中心一點,不偏不倚,
一是守道,正道而行,不離其軌,

領導者,為政之人,
若能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則言能「不過」,言能「有信」,

有太多為政的失敗,全在這裡,

言,而不能行,言,而無信守,

此章直陳,君子之道,為政之策,

宜惕宜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9,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二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二章,

子曰:君子不器,

有人說:

器,是器具,器物,

君子,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功用,

器,是器度,器量,

君子的器度,是不可限量的,

說對了嗎?

孔子在易經繫辭傳云: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形,器,現代語言是:體,相,用,

道,是「體」,無形無相,
形,有兩個,正形和負形,
        有陰有陽謂之「相」,
器,是器具,有形有象,
        無「器」則不能「用」,

例如:電,自然中的能量,

道,是「本體」,是「電」,
但是,電,在哪呢?
本體,是零,無形無相,只是「一種存在」,

形,是「本體之相」,
形,是無極一動,太極生,
形,是「一」,相,是「二」,
「電」是一,形也,只有兩個,陰相與陽相,

器,是「本體之用」,是「電器」,
無「器」則不能用,
人類,發明器具,是為了作「用」,
器,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但是,
一切的「電器」,無「電」則不能用,

所以,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有道之人也,
「道」者本也,「器」者用也,

君子不器,

孔子說的是:
體,相,用,三位一體也,
君子為政(為正),
於「道」不變,
於「形」有陰陽,守中,有進退,
於「器」則千變萬化矣,

君子不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8,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一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一章,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是溫習,故,是已學,
知,是發現,新,是未學,

溫故而知新,

是要能從舊的東西上面,發現新的事物,

我們為什麼,看不見新的東西?

簡單的說,是「習慣了」,

我們非常「習慣」自己的看法,
不順從「習慣」,好像就「不是我了」,

大部份的人,跳不出自己的「舒適圈」,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很「懶」;

「懶」,是「能量不夠」,

想要發現新事物,需要「充足的能量」,

一種「決心」,一種「專注」,

「專注」:是跳脫自己的框架所需要的能量,

可以為師矣,

有了這個「從舊知新」的能力,
我們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了,

老師,在哪裡?

孟子云: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這個「道」,像大路一樣大,
發現它,有何難?
問題是,人不肯找尋它罷了,
如果您願意,好好的去面對自己,
自省,自覺,自修,自正,
這樣的老師,已經足足有餘了,

各位前賢,五十歲讀論語,
這一次讀論語,和以前讀論語,
有沒有,不一樣呢?

後學,也不知道,
自己的肚子裡,有一部論語,
這幾天,謝謝大家,才有機會,
把它,翻出來,一章一章的看,

以前,後學不知道,自己,
到底,哪裡,跟人家不一樣?
現在,有點知道了,
原來,「老師」一直在那裡,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7,明日法會,先發,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章,

子曰: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政者,正也,
為政者;領導人,有兩件大事,
一是正己,端正自己,
二是成人,成就別人,導人以正,

昨天,我們看到了,「退而省其私」,
怎麼省?

視其所以,

先看看他,做的是什麼?怎麼做?

觀其所由,

再看看他,做的理由,動機,原因是什麼?

察其所安,

最後是,他安的什麼心?他的目的何在?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焉,是如何,廋,是躲藏,

這樣去看一個人,他,又如何能躲藏呢?

視,是用眼睛看,
要「聚焦」,才能「見」,
仔細的,看清楚,他的所作所為,

觀,是了解,是洞悉,是心的對談,
有時後要用嘴,去問?
更重要的是,要用耳朵去「聽」,

察,是覺,是發現,是明白,
是一個「總合判斷」,
靠的是,經驗和智慧,

這三件事,幾乎是領導者的條件之一,

有太多的領導者,

不會看,不會聽,更不會問,
他們看不到,像是有眼睛的瞎子,
他們聽不到,像是有耳朵的聾子,

因為,他們的心,「自以為是」,
他們,只看他們想看的,只聽他們想聽的,
所以,他們永遠,看不見也聽不到,
當然,他們也不可能想問,

但是,
有誰,會願意跟著瞎子,聾子走呢?

人,永遠是「為政」的核心,

孔子,送了我們禮物了,
為人父母,為人領袖,豈可不慎,

看,觀,察,太重要了,是不是?

不能知人,如何善任?如何領導?

所以孔子說,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6,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九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九章,

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顏回,
姓顏,名回,字子淵,
小孔子,三十歲,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事師,不曾出仕,

居陋巷,簞食瓢飲,樂道安貧,
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孔門十哲之一,居「德行」之首,
聰敏好學,「不二過」,世稱「復聖」,

是孔子一生,最鍾愛的學生,
那一年,顏回,四十歲,
孔子,七十歲,才周游列國回來,
忽然,聞聽,顏回死訊,
孔子,頓失傳承,哀慟不已:
噫!天喪予!天喪予!
這一段師生之情,溢於言表,

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孔子說,
我跟顏回,都談了一整天了,
但是,從他的嘴裡,
我還聽不到一句,不認同的話,
我以為,顏回是不是,聽不懂呢?

退而省其私,

所以,跟顏回談完話後,
我就仔細的觀察他,有什麼改變?

亦足以發,

我卻發現,
足,是完全的,發,是發揮,
顏回,已經在完美的發揮它了,

回也,不愚,

回啊!這個人,真是有智慧啊!

這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

此章,藉助孔子讚嘆顏回,

提醒,

一個為政者,一個領導人,
或者是,一個老師,
應該,謹慎的去「發掘人才」,

而真正的人才,通常,話不多,

他們總是,老實的在做事,
雖然,讓人看起來,有點笨,
可是,他們做的事,一點都不笨,

知與行,真知,真行,
行動,才是真實的智慧,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5,忙碌,遲發,對不起,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八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八章,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
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是字,姓卜,名商,
小孔子44歲,15歲拜入孔子門下,
後追隨孔子,周游列國14年,
是孔門十哲之一,
跟前章,子游,一樣專長文學,

子游,小孔子45歲,

子游,子夏,從年齡來看,
他們,是孔門的新生代,
很年青,就從學於聖人之門,
難能可貴的是,又有,跟隨周游列國,
推行禮運,大同理想的歷練,

孔子,回天時,

他們,還不到30歲,
但是,他們幾乎嫡傳了,孔門之學的菁華,
孔子走後,
子游南歸,道啟東南,成了「南方夫子」,
子夏西行,開創了「西河學派」,
培育了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才,

西河,

也是早期「法家思想」成長的搖籃,
子夏,弟子眾多,
西河地方的人,將他視作孔子,

後世的儒學,和秦朝以前的經典,

在秦皇大火之後,興起的「漢學」,
幾乎都是,以子夏門人之學為依據,
有人傳聞,
像「論語」這樣,大部頭的編輯,
就很有可能是出自子夏和門人之手,

子夏問孝,


孔子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色難,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事師之道,

跟事父之道,其實是相等的,
有時候,
老師比父親,更了解學生的問題呢!

子夏,入門時,年紀小,


有事,弟子服其勞,不難,

難在,是否「勞而無怨」?

有酒食,先生饌,

有好吃的,老師,父母,長輩先用,不難,
難在,
是否明白了,真正的「孝道」?

道,絕對不是,表面工夫,

率性之謂道,所以「色難」,

色難,

有人這樣解,
色,是臉色,難,是難看,
所以「色難」,
是要「和顏悅色」,不可以「臉色難看」,

確實,
做孩子的,總是,很容易,
不自主的對父母發脾氣,使性子,
所以,
色難,是「臉色難看」,「難有好臉色」,

如果,我們要這樣解,
那麼,「臉色」是什麼?

孩子,「色」,難在哪裡呢?
孩子「色難」,其實,是一種「挫折」,

有心行孝,為何臉色難看呢?

這臉色,是情緒問題嗎?
這臉色,是理念衝突嗎?
這臉色,是高傲孤獨嗎?
這臉色,是有志難伸嗎?

您,看到了嗎?看懂了嗎?
您,又如何處理呢?

所以,

色,不止是臉色,
色,是神色,是「心」的自然流露,
在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時,我們談過,

這兩天,我們一直在談「孝」
不難看出,編輯者的意圖,
似乎,一再強調,
孝,是為政的縮影,
小在修身齊家,大在治國平天下,

色難,絕不是「巧言令色」,
對人,尚且不可,何況,對父母師長,

孝道,
跟父母,跟師長在一起時,
有事,弟子服其勞,是禮,
有酒食,先生饌,是敬,
但是,禮,敬只是基礎,

禮之用,和為貴,
和,是和諧平衡,是本性自然,

色難,兩個字,
是和諧,是平衡,是「知止有定」,
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它的起點,
修身齊家,治平天下,是它的目標,

孔子之教,
簡短中的,又令人追思長遠,望塵莫及,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4,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七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七章

子游問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姓言,名偃,


子游,是「字」


字,是古禮,

冠禮之後,就是大人了,
除了父母長輩者,可直呼其「名」外,
一般人,只能稱其字,而不能呼其名,

子游,是南方吳國人,

孔門十哲之一,以文學見長,
曾任武城宰,能行禮樂之政,
後來,回歸故鄉,道啟東南,
對江南文化貢獻卓著,
被譽為「南方夫子」,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一般人,所謂的「孝」,

是指「衣食的供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有些,有錢人家,達官貴族,

為了游獵,
養狗,養馬,(不輸養父母),

不敬,何以別乎?


供養父母,

如果,少了尊敬,少了恭敬,
那,還是孝嗎?

何以別乎?


養寵物,和養父母,差別在哪裡?


本章闡明:

孝道,安,慰,敬,順中,
「敬」字的重要,

論孝道,而以犬馬為例,讓人觸目驚心,


但是,反觀今日社會,

養寵物,甚於父母的,竟成潮流?
實在,令人感嘆!

所以,在為政篇中,另一個意涵是,


敬,是敬重,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為政者,領導人,您,重視的是什麼?


是「養」還是「孝」?

是「物」,還是「敬」?
是「奢華」,還是「禮」?

為政者,

一個領導人,
若養寵物,甚於父母,
為家人,為國人,做了什麼榜樣?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3,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六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
是前章,孟懿子的兒子,
跟父親一樣,也拜孔子為師,

古人取名,或稱名,
常加入排行,以表明自己,
伯,仲,叔,季,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仲孫氏,是老二,
可能是老大不在了,故又稱孟孫氏,

孟武伯,名彘,伯是排行,
武,是稱號或諡號,
人,取名字,可能會跟本人不相符,
但是,稱號或諡號,應該是不會錯了,
武,至少不會是文弱吧?

孟武伯問孝,

問,一定是有疑,疑在哪?

答,如果不能切題,那是「答非所問」,
答,如果不能啟迪人心,又何必多言,

孝,「做」,就對了,
孔子,豈不明白?
但是,孝,做對了嗎?做好了嗎?
孔子教的是「道」,孝的根本也,

所以,
不同的人問孝,有不同的答案,
而其根本,卻是,不變的,
那才是真正的「孝道」,

孟武伯,
繼父親之後,也成為一代宗主,
孟武伯問孝時,
是父親還在?還是父親已經不在了呢?

因為,
孔子,五十五歲,出國,
周游列國,十四年,
回國時,已近七十歲,
孟懿子,大概是在這前後走的,

然而,此章,列在為政,

武伯問孝,是問孝呢?還是問政呢?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又說的是,
父母之疾呢?還是武伯之疾呢?

我們也都當了幾年的父母了,
當然明白,
做父母的,哪有不擔憂孩子的,
可是,我們最擔心的是什麼?

是不是,孩子的病?
不論是,在身體上的,或是心理上的,

還是,擔憂自己的病呢?(有人如是解)

而且,在正常狀況下,
孩子總是,比我們年青,
活的比我們健康,比我們強壯吧,

那麼,父母之疾,
做父母的,真正的擔憂,
應該是,孩子,成不成材吧!

另外,
如果,您是一個王公貴族,大企業主,
那麼,
做為一個將亡的父母的擔憂,
恐怕,就更多了吧,

那麼,
孟武伯問的孝,您怎麼回答?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
請問,其疾,其憂何在?

各位前賢,「孝經」裡面有答案,

如果,您已經了解「孝經」了,
那麼,請問,
「孝經」是講「孝」,還是「為政」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2,冬至,明晨有事,先發,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五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
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魯國,有三大家臣,
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史稱「三桓」

孟懿子,是孟孫氏,第九代宗主,

父親孟僖子,臨終前交待,
孟懿子和弟弟南宮敬叔,
要拜入孔子門下,「學禮」,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無違,是「無違於禮」,
很多人解釋為,「順從,不違背」,錯了!

孝經,諫諍章:

曾子曰: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

故當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
臣,不可以,不諍於君,
故當不義,則諍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三家」,無禮亂政,(八佾再談),
故有此篇,

政者,正也,

己身正,不令而從,
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道民以德,齊之以禮,

而「百善孝為先」,

孝,是「為政」的根本,
近則修身齊家,遠則治國平天下,

「無違」,是「無違於禮」,
而不是,順從父母的欲望,
這是孔子的重點,

孟懿子,是為政者,舉足輕重,
而「三家」者屢屢,違禮而行,
孟懿子與孔子的對話,
恐怕,
就只有兩人「心知肚明」吧,

因為,樊遲為孔子駕車,

樊遲,也是孝子,

而對話簡短,恐樊遲不明,

故,再說一次,講清楚,

生,事之以禮,

生,父母在世時,事,侍奉,
父母在世時,要能「侍奉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死了,葬,要守禮,祭,也要守禮,

故一本孝經,說盡「為政之道」,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1,今晨,好忙,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四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四章,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孔子的生命自述,

吾十有五,是十五歲,
而「志於學」,
是立下了學習的志向,
一生,不曾改變,

志於「學」,學什麼?
學「道」,「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在親親,
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何以見得?

從三十而「立」,來看,

「立」者,「立身行道」也,故知其學,

四十而「不惑」,
四十歲時,人生,已不再有疑惑,

佛家講,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

正而無邪,謂之「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中庸云:
天命之謂性,
我們的良心本性,
自天而來,謂之天命,

知天命,
是悟道了,是見性了,
是佛心,本性覺醒了,

祖祖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孔子,
五十歲問禮於老子,而傳承天命,

六十而「耳順」,
六十歲了,還聽力很好嗎?非也,

耳順,
是心已清靜,沒有執著,妄想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此「心」,是天心,是佛心,是本性,

從「心」所欲,
是真人做主,是天心流露,是佛心現前,

不踰矩,
是率性而行,是心即佛,覺行圓滿的境地,

是因為,

正己,是為政的基礎,
所以,編者,
把孔子的這一段生命自述,
放在為政篇中,

或者,另一個意涵是,

為政,其實是,
一項生命的成長工程,
所以,編者,
欲以夫子的生命歷程,
為這項工程,寫下階段標示,

我們不可考,

不過,為政者,
如果,能以聖人為榜樣,
而正己,而推己及人,
使社會一片,效聖法賢之聲,
豈不快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0,參班夜歸,今晨有班,疾書一章,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三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三章,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為政者的目標,
決定了,為政的方向,
為政者的方向,
決定了,為政的策略,
為政者的策略,
決定了,為政的結果,

孔子的目標是;大同世界,

大同世界和現下的執政者有何不同呢?

現下的社會,

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

道,唸導,是引導,領導,帶領的意思,
近,則,一身,一家,
遠,則,一國,乃至天下,

以政,
以,是用,
政,是政策,政令,法規,

齊之以邢,
齊,是整齊一致,
邢,是刑罰,嚴刑峻法,
民免而無恥,

民,是被帶領的人,家人,國人,或天下人,
免,是避免,是逃避,是害怕,
恥,是羞愧之心,
恥,是人面對自己的良心時的覺醒,

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

當「民」:被引導的人,
在因為害怕邢罰而守法的同時,
法和罰,便自動取代了,
「人」,應有的良心和本性的美好,

現代的社會,重「法」而不重「人」,
法很多,很細,多到數不清,
更不要說弄清楚,
法律,是高專業領域,律師,是很貴的,

法,到底保障了誰?
立法的,懂法的,用「法」欺負不懂法的,
法律的精神,
是維護利益,而不是道德良心,

所以,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

那麼,安和社會,大同世界,怎麼做?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德,是道德良心,
道之以德是:
引導百姓,回歸自己的良心本性,

人,最重要的是良心本性,
人,一旦,失去了良心本性,
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礎,
人,就不像人了,

道之以德,

為政的目標,為政的方向,為政的策略,
是幫自己,幫家人,幫國家,幫人類,
找回人人本有的「良心本性」,

是要讓「人」在良心本性的紅綠燈口,
停車,不是因為法令,
更不是因為害怕罰錢,

而是因為,
人人本有的「常德」,
仁,義,禮,智,信,

禮,禮者,理也,
禮,是合於人之常德的行為,
禮,是謙虛,辭讓的心,
人,用這樣的心,來走天下的路,

有恥且格,

有恥,
「良心本性」找回來了,
人,對於犯過錯,感到羞恥,慚愧,

格,是格除,改過;是放下,永不再犯,

社會的安和樂利,
不能建立在嚴刑峻法之上,
人心腐壞了,法有何用?
人放棄自己了,怎麼可能尊重別人?

為政者,責無旁貸,
是一身,一家,一國,甚至天下的領導者,
您帶領自己,帶家人,帶國家,帶天下,

要往哪裡去?

面對自己,面對天下蒼生,
您,是選擇法令,還是道德呢?

這是,孔子對「為政者」的提醒,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19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二章,

子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共有詩歌305首,故此稱「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用一句話來總括它,

曰:思無邪,
那就是,敦厚純樸,心正無邪也,

詩經的作者,
絕大部份,已經無法考證,

漢朝,毛亨,毛萇,注釋詩經,
因此詩經,又稱「毛詩」,

詩經,是陸續輯成的,
最早的作品,起於周朝初期,
而最晚的作品,則成於春秋中葉,
前後跨越600年,

詩經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
四始,指的是:風,大雅,小雅,頌,
六義則是: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是音樂類型的分類,

風,是十五國風,計有160篇,
是表現十五個地區風俗民情的詩歌,

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
小雅,是迎宴賓客的音樂,
大雅,則是朝庭教化的音樂,

頌,有40篇,是祭祀的詩歌,
演奏時,常搭配以舞蹈動作,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式,

賦,是直言其事,
比,是藉事諷俗,
興,是托物聯想,

孔子,對詩的評價,
將來,在論語中會看到,
孔子教子,
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詩,無以言,
又云:
詩,可以興,可以觀,
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本章總括詩經一句,思無邪,
什麼意思?

放在為政之第二章,道理何在?

孔子感嘆:六百年了,為政之心,不正矣,

心不正,如何能思無邪?

心不正,「國風」如何能正?
心不正,如何登得「大雅」之堂?
心不正,如何面對列祖列宗?

人,學習「詩」,用「詩」
但「詩」的本質卻失落了,

文,不再是文,禮,不再是禮,
深是可嘆,

今日文人,自以為才高,著文論述,
舉例詩經,多有粗俗,以貶孔子,
不禁,讓人感嘆,
文人,俗子啊,
心不正,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不能志為聖賢,稱什麼「文人」?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18,天寒,請加衣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一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一章,

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的篇名,
雖然是,取自每篇首章,
章首的兩個字,或是人名,代表,
但是其編序,其實非常的嚴謹,
不難看出其宗旨,及修學的次第,

首篇,學而,是入道,
次篇,為政,是行道,
學而,是正己,為政,不可不為學,
為政,是成人,為學,不可不為政,
學而為政,一體兩面,
蓋正己成人之道也,
學而是,大學前半,格致誠正之道也,
為政是,大學後半,修齊治平之路也,

為政以德,

為政,是治國,是執政,
昨天講,當自己的國王,
前篇之尾,此章之首也,

什麼是「政」?

論語,顏淵篇,第十七章,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所以,為政,
是正心誠意的問題,
為政者的心,正不正的問題,
為政者心正,謂之有道,有道明君,
為政者心不正,謂之無道,無道昏君,

為政是,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為政者是,走到哪裡,「正」就到哪裡,
為政,是率領天下人,歸於正道,
所以,為政是,
近則修身齊家,遠則治國平天下,
治一身,如治一國,其理一也,
一身,尚且不治者,何以治國乎?

故為政首章,開宗明義的說:

為政以德,

道,無形無相,一般人,不容易明白,
但「道」表現於人,則有「五常之德」,
道者,德之體也,德者,道之用也,
故謂之「道德」,「道以德宏」,

「為政」的中心,圓心,是「有道」,
而其表現為,圓,是「有德」,

所以說,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北辰,狹義的說是「北極星」,

北極星,就在地球自轉軸線的正上方,
所以,從地球的角度來看,
北半球的人們,
以它為方向,以它為依歸,

廣義來說,
北辰,並非指星體,而是指天之中心也,
故眾星球,皆以「祂」為運轉之中心,
當然,從地球的角度看,
北極星,正是眾星所共之處也,
今日,早有科學照片為證矣,

此章為首,點明了,為政之道,

為政,非是佔有天下,
為政,是牧天下以正,使天下歸於正道也,

這是,我們學習第二篇的基礎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17,天冷,手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