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七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七章,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由,仲由,字子路,或稱季路,
小孔子九歲,孔門四科十哲之一,
是傑出的「政事」人才,率直好勇,

誨,是教導,女,通汝,你也,

誨女知之乎?

我所教你的,你都明白了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此問話,可見,
子路,應該是,不知,以為知了,
或者,
應是,子路所行,不如孔子所預期了,

子路的專長,是「政事」,
為政的「經驗」,也不算少,
率直勇敢的人,在政事上,
一定會有很多,
是「自己的做法」,或是「盲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路,「知」的部分,孔子,不擔心,
孔子,希望子路,
要注意的是,自己「不知的部分」,

是知也,

知道自己「無知」,並不好受,
承認自己「無知」,更是痛苦,
可是,
這正是,「知」的開始,

蘇格拉底說,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一種「為學」的態度,
更是一種「為政」的精神,

性,從偏處克將去,

行道,為政,
除了,發揮自己的優點,
更重要的是,小心自己的「盲點」,

因為,「它是致命的」,

知,是自知之明,
人,無自知之明,是危險的,

孔子,提醒子路,也提醒,
所有的為政者,領導人,

知,包涵兩個部分,

一,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二,是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

知,絕對不是,堅持己見,

知,永遠是,去發現「自己的未知」,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2,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六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六章,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攻,是「專攻」,
乎,是「於」,
端,是「正」,異端,是「不正」,

異端:左道旁門;邪說也,

斯,是「就」,
害,是「害處」,禍患也

政者,正也,

「正」,者有二:

一為「中」,天下之大本也,
一為「和」,天下之達道也,

為政,為「正」也;「致中和」也,

致,是達到,
致中和,是正於「中」,達於「和」也,

一為,守中率性,為學,正己也,
一為,依道而行,為政,正人也,

今為學,為政者,不但不為「正」,
反而,專攻於異端邪說,之學,之政,

斯害也已,

這就是惹禍上身了,害人害己了!

左道旁門,異端邪說,太多了,
可謂,「千門萬教」,
細說不完,且,層出不窮,

所以學道講:
摸著根的,成佛祖,
摸不著根的,瞎修行,

「以盲導盲」,豈能不大禍臨頭呢?

近年來,網路盛行,
訊息的傳遞,無遠弗屆,
但是,看看網路文章,萬難選一,
實在是,
異端邪說充斥,故百害而無一利,

有朝一日,
若網路上的文章,都能「為正有道」,
以救天下人心,歸於正道,
則此,誠為手機,電腦之正用也,
可,不受其害也,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01,新年到,養生,養心,養德,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五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五章,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佛家講:聞,思,修,

中庸云: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這是,為學的次第,篤行的步驟,

為學:入道,
為政(為正):行道,
次第,步驟,是很重要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
是接受,是學習,是取法,

佛家講「聞」:是受,持,讀,誦,

中庸則云:博學之,審問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弗,是不;措,是放下;停止,

既然學了,不學到「會」,絕不停止,
既然問了,不問到「懂」,絕不停止,

思,
是研究,是思考,是分辨,

思,
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中庸云:慎思之,明辨之,

罔,
是罔然,是學而無得也,

殆,是危亡,

聞,思,修,
是正己成人的關鍵,
是為學為政的重點,

「聞」是「思與修」的基礎,
「修」是「聞與思」的實踐,

沒有「聞」的「思與修」,
就像,沒有根的樹,豈能不亡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以聖賢經典的學習為例:

學而不思,則罔,

學校,教經典,可是,
老師,照書教,學生,照書讀,
考試,必須為,「標準的答案」,
這樣學聖賢,學經典,
有學,等於沒學,

思而不學,則殆,

學校,不教經典了,
老師,不講聖賢之教了,
考試,不考了,學生,不讀了,
這樣的「學」,
聖賢的智慧,就要滅亡了,

為什麼?
此章,放在「為政」篇,
而不是,放在「學而」篇呢?

道理在此,

為政,不是從零開始,
為政,必需面對,傳統與創新,
為政者,必需有「溫故知新」的能力,

所以,立此章,以警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分青紅皂白,只是接受了,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很多人,經典,只是「背起來了」,
但是「不懂」,學了,等於沒學,

這是,學而不思,則罔,

學道,得學聖賢,學道,得學經典,
人,離開聖賢,離開經典,
自以為是,空心妄想,
有如空中樓閣,如樹無根,
豈不危險,豈能不滅亡乎?

所以,思而不學,則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31,一年將過,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四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四章,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怎麼有小大呢?
人,怎樣是小?怎樣是大呢?

是年紀嗎?不是,
人,長年紀,不一定長智慧,

有的人,小小年紀,已經是大人了,
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也不曾長大,

是官位嗎?不是,
人,長階級,不一定長品性,

有的人,有位而無大人之品,
有的人,無位卻有大人之質,

有人活了一輩子,
只為了個人的享受玩樂,
酒色財氣,
有一天他死了,連家人都不掉淚,
這就是小人,

有人活了一輩子,只顧自己一家,
自私自利,不管大家,
有一天他死了,家人哭的要死,
鄰居,卻鬆了一口氣,
這就是小人,

有人活了一輩子,只為自己的陣營,
有黨派,沒有國家,
有一天他死了,他的黨為他蓋旗,
別的陣營可開心了,
這就是沒有活出大人,

人,如果活一輩子,
忙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祿,
有朝一日,
雖貴為帝王將相,仍是小人,
秦皇,秦檜,歷史般般,古有明證,
今日,
名人巨賈,名揚天下,富可敵國,
一氣不來,仍是小人,

所以,
人,不會,因有夢想而偉大的,
人,絕對不會,
因為,做了一場偉大的夢,而偉大,

聖賢仙佛告訴我們,

人,的偉大,是本然的,
人,是偉大的本身,
        而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事,

所以,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命者,天命也,良心本性也,

人,若不知,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若失去了,最重要的良心本性,

就算,披著世間的榮華富貴,還是「小人」,

一,周,是周圓;比,是邊旁,

君子,圓融十方,不選邊站,
小人,選邊佔旁,不管十方,

二,周,是普遍,全面;比,是類比,族群,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君子,和而不分,小人,分而不和,
君子,公而無私,小人,私而不公,

看看這個「黨」字,尚黑啊!

三,周,是周密,平等;比,是分別,比較,

君子處事,周密,平等;
小人處事,分別,親疏,

此章藉君子與小人的分別,

提醒為政者,做君子,勿為小人,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30,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三章,

論語第二,為政,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
孔門十哲之一,專於言語,商務,政事,

子貢問老師,君子,是怎樣的呢?

君子,是有道的人,是行道的人,

孔子說:先行其言,

讓你的行動,走在你的語言之前,

行勝於言,

因材施教,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這是孔子的教學特色,

「君子」,的表現,不外乎,言與行,

語言,子貢不缺,
但是,
語言犀利的人,行動,就特別的重要,
所以,孔子要求子貢「先行其言」,

先做到,再說話,人無不信,
這是君子的第一件事,

第二是,而後從之,

既然說了,那麼,說到,就必須做到,

這段話的順序是:

先行,而後言,既言,則必行,

首先是,言從行,然後是,行從言,

言行合一,是謂君子,是謂修道人,

為政,的真義是,為正,

為正,
一是守中,中心一點,不偏不倚,
一是守道,正道而行,不離其軌,

領導者,為政之人,
若能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則言能「不過」,言能「有信」,

有太多為政的失敗,全在這裡,

言,而不能行,言,而無信守,

此章直陳,君子之道,為政之策,

宜惕宜勉,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9,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二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二章,

子曰:君子不器,

有人說:

器,是器具,器物,

君子,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功用,

器,是器度,器量,

君子的器度,是不可限量的,

說對了嗎?

孔子在易經繫辭傳云: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形,器,現代語言是:體,相,用,

道,是「體」,無形無相,
形,有兩個,正形和負形,
        有陰有陽謂之「相」,
器,是器具,有形有象,
        無「器」則不能「用」,

例如:電,自然中的能量,

道,是「本體」,是「電」,
但是,電,在哪呢?
本體,是零,無形無相,只是「一種存在」,

形,是「本體之相」,
形,是無極一動,太極生,
形,是「一」,相,是「二」,
「電」是一,形也,只有兩個,陰相與陽相,

器,是「本體之用」,是「電器」,
無「器」則不能用,
人類,發明器具,是為了作「用」,
器,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但是,
一切的「電器」,無「電」則不能用,

所以,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有道之人也,
「道」者本也,「器」者用也,

君子不器,

孔子說的是:
體,相,用,三位一體也,
君子為政(為正),
於「道」不變,
於「形」有陰陽,守中,有進退,
於「器」則千變萬化矣,

君子不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8,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一章,

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一章,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是溫習,故,是已學,
知,是發現,新,是未學,

溫故而知新,

是要能從舊的東西上面,發現新的事物,

我們為什麼,看不見新的東西?

簡單的說,是「習慣了」,

我們非常「習慣」自己的看法,
不順從「習慣」,好像就「不是我了」,

大部份的人,跳不出自己的「舒適圈」,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很「懶」;

「懶」,是「能量不夠」,

想要發現新事物,需要「充足的能量」,

一種「決心」,一種「專注」,

「專注」:是跳脫自己的框架所需要的能量,

可以為師矣,

有了這個「從舊知新」的能力,
我們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了,

老師,在哪裡?

孟子云: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這個「道」,像大路一樣大,
發現它,有何難?
問題是,人不肯找尋它罷了,
如果您願意,好好的去面對自己,
自省,自覺,自修,自正,
這樣的老師,已經足足有餘了,

各位前賢,五十歲讀論語,
這一次讀論語,和以前讀論語,
有沒有,不一樣呢?

後學,也不知道,
自己的肚子裡,有一部論語,
這幾天,謝謝大家,才有機會,
把它,翻出來,一章一章的看,

以前,後學不知道,自己,
到底,哪裡,跟人家不一樣?
現在,有點知道了,
原來,「老師」一直在那裡,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27,明日法會,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