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七,陽貨,第二十章,
儒悲,欲見,孔子,
孔子,辭以疾,
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
使之,聞之,
儒悲,欲見,孔子:
儒悲,這個人,想見孔子,
孔子,辭以疾:
孔子,
不想見他,託辭說,生病了,
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
儒悲,才踏出門,
孔子,就彈瑟,唱起歌來了,
使之,聞之:
這是,
故意,要讓,儒悲,聽到,
儒悲,
這個人,
一定有,孔子,不想見的理由,
否則,
孔子,何必,稱病呢?
問題在於,
孔子,
為什麼,還要,取瑟而歌呢?
答案是,
使之,聞之,
意思是,
我,不想見你,
以後,你也,不要來了,
哇!
這個記錄,
跟我們,
所認識的,孔子,
實在是,太反差了,
昨天,
孔子,談,無言之教,
今天,呢?
託辭,生病,
拒絕人,並不為過,
但是,
取瑟而歌,
這是,
想要,告訴別人,什麼呢?
為什麼,
要,激怒,這個人呢?
如果,
我們是,儒悲,
我們,會有,什麼想法呢?
孔子,
這樣,算是,一種教學嗎?
儒悲,
怎麼樣,面對這件事情呢?
後學,
實在,
很想知道,這件事情,的答案,
可惜,
歷史,
所能提供的,也都只是,臆測,
後來,怎麼了,
是否,
有前賢,可以告訴後學呢?
如果,
我們,
先把,情緒的部分,放下,
儒悲,
欲見,孔子的理由,是什麼?
那麼,
孔子,不見,
就是,
把,問題,還給,儒悲自己,
孔子,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生,找老師,求解,
老師說:
我不知道,你自己,找答案,
這樣,
會不會,
比較,像是,本章的情境呢?
有時候,
比答案,更重要的,
不就是,
學習,的態度,嗎?
就像,
有一個,秀才,
帶著,高傲的心,來學佛,
和尚,請他喝茶,
茶水,
都滿出杯子了,
和尚,
還是,繼續倒茶?
和尚,
要告訴秀才的是:
滿了,的杯子,是裝不進水的,
這個,叫做,當頭棒喝,
用,一種,
強烈的方法,當下,叫人醒過來,
事有不得,反求諸己,
孔子,不見,
而且,
還,特別說明,就是不見,
這個,
還給,儒悲,的問題,
或者,說是,
留給,
儒悲,的學習空間,可就大了,
儒悲,
到底,
夠不夠格,接受這樣的教學?
這個,問題,
恐怕,
只有,孔子,心裡,明白了,
如果,
我們,相信,
孔子,
不是,一個,無禮之人,
那麼,本章,
應該,
就是,一個,
幾近於,
當頭棒喝,無言之教,的記錄,
取瑟而歌,
孔子,
讓我們,聽的是,弦外之音,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7-05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