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天佛院遊記 章句導讀 第十一回之十五

 天佛院遊記 章句導讀 第十一回之十五


悟緣:
敢問,祖師,  
貴殿,專司,「內功究明」,
是否,即指,《三千功八百果》之謂?

祖師:然也!

悟緣:
再請教祖師,
三千功八百果,易修乎?如何修之?

祖師:
恒心於道者易;無恒心於道者難。

修道之人,
立身行道,捨財培德,視善若寶。

與世無爭,
與人無較。寧靜澹泊,長養正氣。

勿躁勿暴,
勿驕勿妄、勿固勿必、勿我勿執。

行住坐臥
時時刻刻,不離中道,

慎獨己身,
處於塵世,效蓮花之超然清香,脫俗無染,

顛沛,如是,
造次,亦復如是,則,成道不難也。

三千功,
之功者,「三清功」之謂也。

《精一清功》,名「玉清」;
《氣一清功》,名「上清」;
《神一清功》,名「太清」。

精、氣、神,

三千,
三清,縱橫自在,逍遙,三界之外。

八百果,
之果者,成仁之端也。

仁者人也,
仁中有人,人中有仁,

二人為仁,
陰陽合璧,日月合明,迴光返照之謂也。

悟緣:  

祖師,
所言,之理,甚深,

弟子,
愚昧,不能盡悟,其中玄機,

懇請,
祖師,於淺處,再做,解釋。

祖師:

善!

三千功,
八百果,者,非指,《數目》,而言,

現今,
修子,往往,障於文字,

只在,
三千條功,八百個果,上面打轉,

此乃,
執著,文字相,不解,其內涵實相。

三千者,
三千大千世界也,三界也,三曹也。

所謂,

《德配天下,道貫古今者》,

即是,
指此,《三千功》也,

其意義,乃指,

無住相布施,
行無量功德,廣被蒼生,

其功德,

充滿,
三千,大千世界,無遠弗屆,無微不入。

悟緣:

敢問,
祖師,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

就算,
時時,刻刻,都在,《行功立德》,

所累積,
之功德,亦不可能,如此之多,

那麼,
修子,必待何日,達於,功德圓滿?

祖師:
此乃,著,有數之功德也。

《功德無量,無量功德》

即是,
在教導,吾人,

功德,
不可,以數計,不可,以量取。

要之,在於,

良心,之恢復,
良知,之顯露,良能,之徹行也。

故上文曰:
精一清功」、氣一清功、神一清功,

精、氣、神,

若皆,
歸一,則曰:《三花聚頂》。

精一,又名「玉清」,
氣一,又名「上清」,
神一,又名「太清」。

此,三清者,
乃,超出三界之外,脫離,氣數所拘,

故,
仙佛,勸人,修功立德,
皆以此,《三千功》,為最高目標也。



這節,
悟緣,請教,祖師,

三千功,
八百果,容易修乎?如何修之?

祖師,
回答,說:

恒心於道者,易;無恒心於道者,難。

那麼,
恆心,是什麼?

恆心,
是否,就是,我們的,《初心》,呢?

《有恆為成功之本》

恆心,
實在,太重要了,但是,我們有嗎?

然後,
祖師,又說:

修道之人,
立身行道,捨財培德,視善若寶。

與世無爭,
與人無較,寧靜澹泊,長養正氣。

勿躁勿暴,
勿驕勿妄、勿固勿必、勿我勿執。

行住坐臥
時時刻刻,不離中道,

慎獨己身,
處於塵世,效蓮花之超然清香,脫俗無染,

顛沛,如是,
造次,亦復如是,則,成道不難也。

這一段,

恐怕,
我們,得要,先把它,背下來,

我們,
求道,叫做,點燈,

所以,
問題,就在,我們的燈,亮了沒有?

雖然,
只有,一燭光,

這個,
沒有,關係,但是,一定要,《亮》,

真的,

我們,
不用,跟人家比,

因為,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燭光》,

只要,
我們,《亮了》,

面對,
黑暗,其實,一燭光,也已經,夠了,

如果,

我們,
真的,想要,更亮一點,

那麼,
就請,記得,《燈心》,決定,亮度,

我們的,《心》,

可以,
決定,我們,可以,照亮世界,有多遠,

當然,
燈油,一定要,《充足》,

如果,
少了,燈油,也許,我們,什麼都不是。

所以,

老子,
教導,我們: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
個人,的能量,(細流),

要能,
接上,連通,宇宙的,原流,大能量者,

那麼,
又是,什麼,障蔽了,

我們,
本來,與上帝,之間的,《連結》,了呢?

難道,
不是,《無明》,

那些,
我們的,執著,妄想,

貪、
嗔、癡、慢、疑、不正見、⋯等等,嗎?

所以,
所謂,《三千功》,《八百果》,

既然,
稱為,《內功》,

當然,
也就,不會,只是,數字,數量,

而應該,

比較,
會是,指的,質量,或是,《純度》,吧?

三,
所,講的,

就是,
質量,層次,《精、氣、神》,

千,
所,指的,

大概,
就是,《純度》,所謂的,《999.999》,

我們,
修道,辦道,真得,自問,

如是,
三者,性、心、身,

我們,
煉得,真不真,純不純,足不足,呢?

老子,
一篇,《清靜經》,說得,真好: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
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
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然後,
老君,又說: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眾生,
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八百果》

請問,
這個,結實纍纍,滿樹的,《果》,

到底,
它是,從哪裡來的呢?

哈哈~

曾經,
祂只是,一顆,不起眼的,《種子》,

那個,
我們,叫做,《仁》,

這個,《仁》,

不但,
早就,決定了,我們,是什麼?

而且,
這個,《仁》,

祂還,
代代,相承,生生不息,永不消失,呢!

下次,

如果,
我們,讚嘆,

一個,
慶祝,豐收的,果園,

或是,
那個,滿山遍野,結實纍纍的,果樹,時,

請您,
也別,忘了,這個,

《八百果》,

曾經,
祂們,也只是,

一顆,
絲毫,不起眼,自以爲,沒用的,《種子》喔,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21-03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