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佛院遊記,讀書會筆記,第十四回之六,
盡性之道由致知入手,致知之功由格物入手,
格事物之物者,即流溯源本之學也,
格物慾之物者,由本及末之學也,
若格物而不知心性之真,
格事物則落於執象,格物慾則入於頑空,
然而心亦難言知也,
若以臟腑之心為心,則血肉一團,
此婦孺皆知之心,而非聖聖相傳之心也,
此心隨生而有,隨死而無,
一氣不來,即成臭穢,
故非天然本性虛靈不昧之心也;
若以知覺運動者為心,
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
而非微妙難見之心,即天理之心也,
危殆不安之心,乃天氣之心也,
而血肉一團之心,乃物象之心也,
太極以前,氣具於理,
太極之後,理寓於氣,
物象者,理氣發現,可見之跡耳,
理者氣之主,氣者象之充,
物象非理氣不生,理氣非物象不顯,
理、氣、象者,
乃,道心、人心、血心之所由來,
亦愚人、賢人、聖人之所由分也,
愚人執相,賢人通氣,聖人明理。
《本節筆記》
盡性之道由致知入手,
致知之功由格物入手,
我們
應該,怎麼樣?
才能,
進入,我們的,真如,本性,
或是,
應該,如何?
才能,
發揮,成就,我們的,天心,佛性,
要從,
致知,開悟,得道,開始,
那麼,
又要,如何?
才能,
致知,開悟,得道,呢?
那就,
要從,格物,下手,
古來,
這個,格物之學,就有,兩條路線,
格事物之物者,即流溯源本之學也,
格物慾之物者,由本及末之學也,
一、格事物之物者:
就是,
致力,尋找,事物的,源頭,
以求,
發現,事物,之根本,
就像,
宋朝,朱熹,或是,
我們,
現在,蓬勃發展的,物理,科學,等,
二、格物慾之物者:
就是,
努力,格除,
我們,
對於,外物的,慾望,和,執著,
以求,
發現,內在,的,自我,
例如,
陸象山,的,心學,
或是,
後來,王陽明,所,主張的,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即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若格物而不知心性之真,
格事物則落於執象,格物慾則入於頑空,
不過,
不論,格外物,或是,格心物,
如果,
格物,之人,
始終,
不能,通曉,本心、本性,之真,
這樣,
格事物,不免,落於,《執象》,
若是,
格心物,則又,入於,《頑空》,
所以,
我們,先要,明白,心,是什麼?
或是,
這個,心,不同的,層次,
然而心亦難言知也:
就像,
我們,胸腔裡,
這顆,
一直,跳動不停,的,心臟,
當然,
這個,心,固然,重要,
但是,
並非,我們,用來,《知覺的心》,
若以臟腑之心為心,則血肉一團:
如果,
我們,
格的,是這個,臟腑之心,
大概,
我們,
很難,從這個,血肉之心,
而能,
發現,什麼,智慧,思維,情感,吧?
此婦孺皆知之心,而非聖聖相傳之心也:
雖然,
這是,一顆,
不論,
婦人,小孩,都知道,的心,
但是,
顯然,它並不是,聖聖相傳,的心,
此心隨生而有,隨死而無,
一氣不來,即成臭穢,
故非天然本性虛靈不昧之心也;
這個,
臟腑,之心,
隨著,
肉體,而生,隨著,身死,而亡,
只要,
一氣,不來,
很快,
它就,變成,一團,骯髒發臭的爛泥,
所以,
臟腑,之心,
絕非,
我們,不生不滅的,本心,本性,
再來,
若以,知覺運動者,為心:
如果,
我們,
格的,是,人心,
這顆,
知覺,往來,是非,對錯,的心,
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
而非微妙難見之心,即天理之心也,
其實,
這個,人心,
它是,
一個,無明恐懼,執著有限,的心,
也非,
那個,始終,存在,
而且,
生生不息,微妙難測,的,天理之心,
危殆不安之心,乃天氣之心也,
而血肉一團之心,乃物象之心也,
我們,
這個,人心,
它是,
一個,陰陽,分別,比較,的心,
至於,
這顆,血心,
則是,
一個,維生工具,物理現象,的心,
太極以前,氣具於理,
太極之後,理寓於氣,
物象者,理氣發現,可見之跡耳,
太極,
以前,是什麼?
就是,
這個,太極,它是,怎麼來的?
太極,
以後,是什麼?
有了,
太極,以後,它又,產生了什麼?
我們,
就用,電,
舉個,
例子,做個,說明,吧,
電,
是,什麼?
電,
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現象,
我們,
研究,它,的,形成,
自然,
就能,發現,它的本然,《原理》,
然後,
我們,發現,
它,
是,經由,陰陽二氣,所組成的,
隨著,
這個,明白,之後,
我們,
思維,如何,產生,這個,電,
或者,
如何,使用,這個,電,
於是,
我們,發展了,這個,電的工業,
我們,
製造,各種,電器,
這樣,
電力,就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理者氣之主,氣者象之充,
物象非理氣不生,理氣非物象不顯,
所以,
這裡,我們,就發現了,
三個,
事物,發生的,層次,
理、氣、象,
理,
是,無極,
這是,
一切,萬象,萬物的,根本,
氣,
是,太極,
這是,
陰陽,相生,生生不息,之力,
象,
是,氣,的作用,
也是,
這個,理,本體,的顯現,
理、氣、象者:
這個,
三位,一體,理、氣、象,
表現,
一切,萬有,
乃,道心、人心、血心之所由來:
當祂,
存在,於心,
這個,
就是,道心、人心、血心,的由來,
亦愚人、賢人、聖人之所由分也:
當祂,
顯現,於人,
也是,
愚人、賢人、聖人,之間的差別,
愚人執相,賢人通氣,聖人明理:
愚人,
執著,器,的便利,象,的好看,
賢人,
修身,明心,養氣,改惡向善,
聖人,
明理,但用,天心,率性,有道。
這一節,
老師,
很有,畫面的,為我們,闡述,
世間,
萬物,生成,
不離,
這個,理、氣、象,
三位一體,
無極,
太極,皇極,三界一元,之理,
藉此,
也讓,我們,更明白,
關於,
道心、人心、血心,層次的,區別,
不同,
層次,的心,不同的,作用,
因為,
我們,
自我,定位,不同,
所以,
之後,
也就,有了,聖、賢、愚,的分別,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21-1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