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論語讀書會,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
複姓,
顓孫,名,師,字,子張,
年小,
孔子,四十八歲,
與,
子游,子夏,
同屬,
孔子,學生中,年輕的,一代,
也都才,
十幾歲,就跟隨,孔子,周游列國,
子張,
博學,好問,好交友,
不過,
言行,不拘小節,常有,誇大之嫌,
本章,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十世:
一世,
就是,三十年,
所以,
這個,十世,等於,三百年,
但因,
後文,孔子,的回答,
是以,
三代,為例,
所以,
也有人,這樣,解釋,
世,
是,世代,
易姓,
換主,改朝換代,一個朝代,也,
十世,可知也?
十世,
以後,可以,預知否?
這裡,
子張,問,夫子:
十世,
以後,的,政事,
我們,
可以,預言,或是,預先知道嗎?
顯然,
子張,
想要,《超前佈署》,
想要,
了解,十世以後,政事,將會如何?
本章,
其實,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
年青,
子張,那個,
想要,
跳脫,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
孔子,
學生,之中,
子夏,
個性,比較,保守,
子張,
則是,比較,跳脫,奔放,
其實,
就像,為政,
永遠,
也都,要去,面對的,兩個需求,
就是,
關於,「傳統」,與,「創新」,
我們,
有句,台灣話,說:
「新例沒設,舊例沒滅」,
這個,
意思,是說,
新制,
在它,還沒有,被創建好,之前,
我們,
一切,行事,
還是,
得要,依照,「舊制」,來實行,
子曰:
孔子,
當然,知道,
子張,
這個,跳脫,奔放,的個性,
所以,
孔子,
就以,夏,商,周,三代,為例,
而,
回答,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殷,是商朝,
因,是根據,
損,是刪減,
益,是增加,
夏,是夏朝,
周,是周朝,
以前,
商朝,的,禮樂制度,
那是,
根據,前代,「夏朝」的禮樂制度,
選擇,
適合,「商朝」時代,的需要,
或刪減,
或增加,而制定的,
至於,
現在,我們,「周朝」的禮樂制度,
也是,
參考,
前代,「商朝」的禮樂制度,
並加,
考量,「周朝」,現代,的需求,
或刪減,
或增加,而制定的,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所以,
由此,可知,
將來,
繼承,「周朝」,之後的,
不論,
十世,還是百世,十代,還是百代,
不管,
它是,三百年,還是,三千年,
這個,
道統,的傳承,還是,永續不滅,的啊!
禮樂,
典章,制度,
則是,
隨著,時代的需求,或增或減,罷了!
為政篇,
到了,
這裡,我們,又要,讀完了,
所以,
大概,
可以,理解,
孔子,
對於,禮樂,制度的,主張,
政治,
這是,
攸關,國家,天下,《眾人之事》,
所有,
政治,《創新》,
千萬,
不能,只是,《憑空想像》,
因此,
論語,「為政篇」,一再,強調:
為政,
若能,「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得要,「周,而不比」,
為政,
必需,「學思並行」,
為政,
若是,「攻乎異端」,斯害也矣!
為政,
當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為政,
必要,「多聞闕疑」,必得,「多見闕殆」,
本章,
更是,這個,為政篇的,重中之重,
萬變,
不離,其宗,
為政,
如果,失去了,「道」,
自然,
也就,失去了,它的,「正統性」,
所以,
孔子,藉機,提升,子張的,視野,
為政,
最怕,失去了,「道統」,
因為,
如果,為政,
把源,
斷了,把根,都拔了,
那就,
不是,「創新」,而是,「變種」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22-03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