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會,八佾篇,第十五章,
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太廟:
魯君,
祭祀,周公,及其先王之所在,
子入太廟:
孔子,
學禮,有成,
所以,
還很,年青,就有,機會,
進入,
太廟,參與,助祭,執禮,的工作,
每事問:
孔子,
對於,太廟中,
所有,
一切,禮義,禮法,禮器,
全部,
都會,逐一,而詳細的,請示,詢問,
或曰:
所以,
有人,就批評說:
孰謂:
孰,是,誰;
謂,是,說,
孰謂:
就是,
誰說,或是,聽說,傳說,
鄹人之子:
鄹,
是,魯國的,一個,小縣城,
鄹,
是,孔子的,故鄉,
孔子,
父親,叔梁紇,
曾經,
做過,鄹邑大夫,相當於,鄹縣的縣長,
因為,
孔子,
還很,年青,
所以,
批評的人,稱他為,「鄹人之子」,
知禮乎?
孔子,
以禮,聞名,而被,選入太廟,
可是,
入了,太廟,
孔子,
對於,太廟之中的,時地人事物由,
卻都,
還要,逐一,
認真,
而又,詳細的,徵詢,問禮,
知禮乎?
因為,
這樣,每事,總要,問個,究竟,
所以,
有人,批評,
懷疑,
這樣的,孔子,真的,知禮,了嗎?
其實,
這裡,說的,過分,一點,
就是,
懷疑,孔子,
那個,
知禮,的傳說,恐是,假的,吧?
子聞之曰:是禮也:
聞,
是,聽到了,
孔子,
後來,聽到了,這樣的,批評時,
孔子說:
入太廟,每事問,
這個,
正是,每個人,入太廟的禮,啊!
問,
是,一種,《禮》,
對下,
表示,謙讓,
對上,
能夠,表現,恭敬,
對事,
則能,表示,誠敬,和,慎重,
《每事必問》,
常常,
能夠,表現,一種,《慎重其事》,
位高者,每事問,
表示,
誠敬,謹慎,負責,而不自專,
位低者,每事問,
表示,
尊長,承上,啟下,遵循體制,
本章,
孔子,問禮,
也許,
隱藏,某種,「示現」,
難保,
不是,孔子的,一種,不言之教,吧,
每事問:
難道,
這個,不是,
孔子,
居於,低位,啟發人,的方法,嗎?
而這,
正是,「禮」,的精神,
《魯國太廟》,
是個,
什麼,所在?
魯國,
上下,甚至,天下,禮學的,中心,
孔子,
在此,體驗,周禮,
但是,
奇怪,或有,過之,或有,不及的,
有,
很多,人,事,物,
大都,
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
這樣,的,禮,
常常,
讓人,看似,有禮,而其實,非禮,
所以,
孔子,的問,
恐怕,
還是,有點,想要,《欲正之也》,
這樣,
孔子,的,《每事問》,
大概,
會是,一場,
循根,
究底,之問,意欲革新,之問,吧?
那麼,
這樣,的問,
怎麼,
可能,不會,招來,批評,呢?
可是,
儘管,這樣,
孔子,
還是,不能不問,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
職責,所在,啊~
不論,
自己,身為,有知,之士,
或是,
如今,做為,一個,太廟,執禮之人,
若因,
批評,而就,「退此一步」,
任禮,
逐漸,荒廢,
然而,
執事,之人,卻是,不聞,不問,
豈不,
近則,失職,
遠則,
將來,天下之禮,必也,由此而亂也,
所以,
孔子,說:「是禮也」,
其實,
就是,
表明,立場,態度,
表示,
自己,對於,此事,《義無反顧》,
還是,
得要,這樣做,啊~
禮,
是,恭敬,
按禮,
孔子,本應,謙遜,以對,
但是,
這裡,孔子,
偏偏,
卻是,反而,表現出,
一種,
定然,認真,而又,堅持,的態度,
所以,
顯然,本章,
孔子,
問禮,是托,問道,才是,真實,
一個
衞道,的,堅持,
不也,
正在,為那些,「還不知道」,的人,
點,
一盞,不滅的,燈,嗎?
不知,
孔子,這盞燈,
此時,
此刻,是否,也已,照亮你我,了嗎?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22-09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