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二,為政篇,第十五章,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佛家講:聞,思,修,
中庸云: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這是,為學的次第,篤行的步驟,
為學:入道,
為政(為正):行道,
次第,步驟,是很重要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
是接受,是學習,是取法,
佛家講「聞」:是受,持,讀,誦,
中庸則云:博學之,審問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弗,是不;措,是放下;停止,
既然學了,不學到「會」,絕不停止,
既然問了,不問到「懂」,絕不停止,
思,
是研究,是思考,是分辨,
思,
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中庸云:慎思之,明辨之,
罔,
是罔然,是學而無得也,
殆,是危亡,
聞,思,修,
是正己成人的關鍵,
是為學為政的重點,
「聞」是「思與修」的基礎,
「修」是「聞與思」的實踐,
沒有「聞」的「思與修」,
就像,沒有根的樹,豈能不亡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以聖賢經典的學習為例:
學而不思,則罔,
學校,教經典,可是,
老師,照書教,學生,照書讀,
考試,必須為,「標準的答案」,
這樣學聖賢,學經典,
有學,等於沒學,
思而不學,則殆,
學校,不教經典了,
老師,不講聖賢之教了,
考試,不考了,學生,不讀了,
這樣的「學」,
聖賢的智慧,就要滅亡了,
為什麼?
此章,放在「為政」篇,
而不是,放在「學而」篇呢?
道理在此,
為政,不是從零開始,
為政,必需面對,傳統與創新,
為政者,必需有「溫故知新」的能力,
所以,立此章,以警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分青紅皂白,只是接受了,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很多人,經典,只是「背起來了」,
但是「不懂」,學了,等於沒學,
這是,學而不思,則罔,
學道,得學聖賢,學道,得學經典,
人,離開聖賢,離開經典,
自以為是,空心妄想,
有如空中樓閣,如樹無根,
豈不危險,豈能不滅亡乎?
所以,思而不學,則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31,一年將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