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六,雍也,第三章,
子華,使於齊,
冉子,為其母請粟,
子曰:與之釜,
請益,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
為之宰,
與之粟,九百,辭,
子曰:
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華,使於齊,
子華,
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小孔子,三十二歲,
公西,是季孫氏的支裔,
子華,
是孔子,早期的學生,
也是,當時魯貴族中,難得的,
善長於宗廟祭祀,外交禮儀的人才,
據說,孔子的喪禮,
就是由公西華,所操持的,
子華,
奉孔子之命,出使齊國,
應該,是在,
孔子,為魯國大司寇時,
當時,孔子,是五十四歲,
或是次年,
孔子,為魯國相時,是五十五歲,
若按「史記」之說:
子華,
小孔子,四十二歲,
則子華使齊,就只有十二歲左右,
齊,是大國,
出使齊國,是魯國之大事,
子華,
再怎麼優秀,
孔子,都不應該,
派十二歲的孩子為「使臣」,
所以,後學認為,
司馬遷,史記之說,有誤,
子華,應該是小孔子三十二歲,
冉子,為其母請粟,
冉子,
姓冉,名求,字子有,
或稱冉有,小孔子二十九歲,
性格,
謙遜,多才多藝,
善長,政事,孔門十哲之一,
此時,冉有,為孔子之家臣,
子華,出使齊國,
冉有,替子華的母親,請領粟米,
粟:
帶殼的榖子叫,「粟」;
去殼的榖子叫,「米」,
粟:
也有人說是,「小米」,
子曰:與之釜,
請益,曰:與之庾,
與:給予,
一釜:是六斗四升,
請益:
請:是請求,
益:是增加,
一庾:是二斗四升,
孔子說:
給粟米,一釜,六斗四升,
冉有,
覺得不夠,
請求孔子,再增加些,
孔子說:
再加一庾,二斗四升,
冉子,與之粟,五秉,
一秉:是一百六十斗,
冉子,
還是,覺得不夠,
自做主張,給了八百斗的粟米,
子曰:
孔子,
把冉有找來,對他說:
赤,之適齊也:
公西華,這次,出使齊國時,
乘肥馬,衣輕裘,
乘肥馬:
乘著大馬車,(名車寶馬),
衣輕裘:
穿著輕柔的毛皮,(高檔的服飾),
吾聞之也:
我學之於,古德之教誨:
君子,周急,不繼富:
君子,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
粟米,公糧也,
粟米,用來,救急的,
粟米,不是用來,使人更富有的,
當然,以禮,
外交上,出使,代表國家,
乘肥馬,衣輕裘,常有其必要性,
但是,
孔子,要提醒的是,
冉求,這次「與粟的角度」,
孔子,認為,
國家,「公糧」的使用,
一定要,用其當用,省其當省,
冉求,富為貴族,
出使齊國,但其家族,並不缺公糧,
所以,孔子,
對於,冉求所請,補助公糧,
只給予,一般家庭,應有之撫卹,
但是,另一個例子是:
原思,為之宰,
原思,
也是,孔子的學生,
姓原,名憲,字子思,
小孔子三十六歲,安貧樂道,
原思,
也擔任,孔子的家臣,
宰:是總管,是家宰,孔子的管家,
與之粟,九百,
孔子,給原憲,俸米,九百斗,
辭,
原憲,不貪,
他認為,九百斗,太多了!
辭,懇辭,不肯,接受,
子曰:
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孔子說:
毋:不要推辭,
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有餘,要周濟你的鄰居友人啊!
古時,
五家,為,鄰,
二十五家,為,里,
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五百家,為,黨,
原憲,
家貧,其鄰里鄉黨,多有窮人,
九百斗的粟米,
之於窮鄉僻壤處,總有,濟急之用,
所以,
孔子,希望,原憲明白,
為何,「不可以拒絕」的理由,
孔子,與粟,
藉著公西華,和原憲的對比,
孔子,
表達了,一個儒者,
對於,「與」,的精神標準,
君子,「周急,不繼富」也
論語,第六篇,雍也,
每一章,
都闡示,一個,真儒的標準,
企圖,藉此篇,
建立,一個完整的「真儒風範」,
以便我們,可以,效法,學習,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4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