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七,述而篇,第二十九章,
子曰:
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
孔子說:
仁:
仁道,仁德,仁義,
遠乎哉:
離我們,很遠嗎?
我,欲仁:
我,想要,有仁德,
斯仁至矣:
所以,
這個,仁德,就在眼前!
我欲仁:
我,想要,行仁義,
斯仁至矣:
所以,
這個仁義,就在,我的身上,
這是,孔子,自誇嗎?
當然,不是!
這個,我,
不是,孔子,而是「我們」,
孔子的意思,是:
仁,
離我們,遙遠嗎?
只要,我們,願意,當下即是,
那麼,
仁,是什麼呢?
仁:果仁也,
果:一定有「仁」,
仁:可以長樹,開花,結果纍纍,
仁:就是,果,之天心,本性也,
故,
仁,字,有另一個寫法,是,天,
這個「仁」,
在萬物的身上,也在「人」的身上,
孔子說:
天命,之謂「性」,
人,「身」,是,父母所給,
但是,
人,「命」,卻是,自天而來,
這個,「命」,
自天而來,就叫做「天命」,
中庸,稱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聖人:
知「仁」,明「道」,見「性」,
所以,
孔子,講「仁」,存心,養性,
老子,講「道」,修心,煉性,
佛家,講「佛」,明心,見性,
仁,道,佛,
一直,都是,
人人本有,人人本知,人人本能,
但是,
不知道,為什麼?
人,卻,越學,離「祂」越遠,
學「仁」的:
仁遠,仁是仁,我是我,
學「道」的:
道遠,道是道,我是我,
學「佛」的:
佛遠,佛是佛,我是我,
所以,
孔子,強調,
我,是「仁」;仁,就是「我」,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不遠人,
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重點,在於,
我們,願不願意,
我們,到底,要不要,
我欲仁,
是,因,是條件,
斯仁至矣,
是,果,是「我欲」的結果,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成佛,
是要不要,是願不願意,的問題,
清朝,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云: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立願,為先,
佛家云: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什麼意思?
心,人人都有,
心,一念「覺」,眾生是「佛」,
心,一念「迷」,佛是「眾生」,
有人,問後學,
一貫道,是什麼意思?
後學,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道,在自身,身外,無道,
一以貫之,是:
今天做,明天做,天天做,
一貫道,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子曰:
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前賢啊!
您,欲,不欲仁呢?
仁,道,佛,
欲,則有,不欲,則沒有,
不欲「仁」,
您,「欲」什麼呢?
小心喔!
欲,什麼,就會「有」什麼喔 !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