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論語第七,述而篇,第八章,

論語第七,述而,第八章,

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

關於,教學的條件,

孔子說:

不憤,不啟,

賁:
易經第二十二卦,賁卦,山火賁,

賁:
是山裡的火,是未爆的火山,

賁:
是壓抑的火,是藏住的光明,

憤:
是,心,欲通達,而不得也,

憤:
是人人本有的仁心,自性的智慧,
遭遇阻難,而不能通達,

啟:
是開啟,是啟動,

啟:
是,因材施教,

這是,教育的本質,

識「材」,
擇「才」而用,
這是,一個「老師傅」的基本條件,

不憤,不啟,

一輛好車,
不應該,只是放在車庫裡,

一艘好船,
是為了出航,不是為了停泊,

當,這個人,
一心,想振作,而不能通達時,

孔子,
才會,去教導他,去開啟他,

不悱,不發:

悱:
是有口難言,
是心裡明白,卻表達不出來,

這是,一般的注解,

後學粗淺,認為:

悱:
非心也,
是心,欲正,而未正也,

悱:
非心也,非「原心」也,

悱:

非「圓心」,非「0」也,

離「0」之一點,稱之為「1」也,

「0」,是圓心,一也,

「1」,就是圓周也,一切也,

「0」:是天命之「性」,

「0」:是「1」之始;「1」之體也,

「1」:就是率性之「道」,

「1」:是「0」之動;「0」之相也,

不悱,不發:

發:是發動,

如果,
不是有「1」,
本心「0」寂然不動,如何能「發」?

這個人,
如果,不是,
發自本心,本性,的「愿力」,

孔子,
就不會選擇,去引導他,去發動他,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學,
要有「規矩」,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矩,是尺,

矩,也是指,四角方形,

舉一隅:

舉:
是老師,舉例,示範,

舉一隅:

老師,
用尺,把方形的一個角,拉正了,

不以三隅反:

不:

是學生,還不知道,

以三隅反:

是用尺把方形的三個角,也拉正了,

則,不復也:

那麼,就不再重覆,去教導他了,

這是,成語:「舉一反三」的出處,

是說:

學習者,

要能,聞一,知二,觸類旁通也,

禮記云:

有,來學,無,往教 ,

這是,

孔子,教育,的重點,

學習者的「心」,非常的重要,

有,來學,

學生本身,

來不來學,主不主動;想不想要,

這,很重要!

是攸關,所有教學「成果」的關鍵,

無,往教,

師「嚴」與道「尊」,

這是,所有教育「成敗」的起點,

禮,有來學,無往教,

孔子,

教育的「本質」,始終是,

「啟發法」,而不是「輸入法」,

所以,孔子說:

不憤,不啟,

教育是:

因「材」,施「教」,

質,很重要,朽木,不可雕也!

這是,第一個條件,

但是,有良好的「材質」,

如果不能,
自己憤發,振作學習的,

再好的老師,
也無法開啟,他的仁德與智慧,

不悱,不發, 

做學問:

學問:學「問」,

要,「學」,就要,「問」,

有,「疑」,必,「問」,

中庸云:

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

有「疑」,不「問」,

則其「信」,不能「篤」,

其信,不篤,則其「行」,不能實,

這樣,
就算是,最好的老師,
也無法,發動他,使他有所作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這個人,

學而不「誠」,「心」不在焉,

則,不復也,

則:就,

不復也:不再也,

對於,

學而不「誠」,這樣的學生,

就不再,一再的,去教導他了,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5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