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章句,上篇,
第一章,之一,
孟子曰: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
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云: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
孟子,總是,教導,說:
離婁之明:
雖然,
擁有,離婁,的視力,
古人,
離婁,視力,非常好,
能夠,
看見,百步之外,秋毫,的變化。
公輸子之巧:
或是,
擁有,魯班,那樣的,技巧,
公輸子:
就是,魯國,工匠大師,魯班。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如果,
沒有,圓規,和曲尺,
恐怕,
也不能,把圓形,或是直線,畫好,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就算,
擁有,師曠,那樣,完美的聽力,
如果,
沒有,六律,作為,基礎,
恐怕,
就連,五音,也不能,分辨了。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就算,
擁有,
堯,舜,那樣的,仁義,道德,
如果,
不能,推行,仁政,
那麼,
恐怕,也不能,治國,平天下了。
今有仁心,仁聞:
現在,
各國的,諸侯,君王,
雖然,
擁有,仁愛,的心腸,和學問。
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
但是,
人民,
百姓,卻不能,受到,這個恩澤,
子孫,
後代,也沒有,可以,效法,傳承的,
不行先王之道也:
這個,
都是,因為,
沒有,
遵循,先王之道,推行仁政,啊!
故曰:
所以,說: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如果,
不行,仁政,
不論有,
多偉大的,仁心,也不會,有作用,
如果,
不去,推行,實踐,
不論是,
多好的,制度,方法,也沒有用。
詩云:
詩經,大雅,假樂篇,說: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小心,
小心,不要,出錯,
永遠,
永遠,都不可以忘記,
治理,
天下,國家,百姓,
一定要,
依循著,古聖先王的,規矩,章法,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從來,
沒有,因為,
謹守著,
古聖,先王的,規矩,章法,行政,
而有,大過失的,君王。
這是,
絕對,絕對,不可能的呀。
這一節,
孟子,
談到,行仁,的重要,
有而不用,知而不行,
有,也等於,沒有,
知道,也等於,不知道。
仁心,
佛心,本性,
人人本有,人人本知,人人本能。
但是,
大部分的人,迷,而不知有,
還有,
更大,一部分的人,
知有,
卻是,昧,而不肯行,不敢行。
仁,是什麼?
每個人,本有的,天心,本性。
佛,是什麼?
覺者,覺悟,開悟的人。
道,是什麼?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發現,
自己的,良心,本性,
依照,
自己的,天心,本性,做人,做事。
這樣,
就是,有道,了。
佛心,
覺醒,的人,
知道,
自己,是,佛,
走一條,
自己,本來,做佛,成佛的路,
這樣,
就是,修道,了。
至於,
辦道,行仁政,
孟子,
強調,一定要,
遵循,
從上以來,古聖,先王的,章法制度,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仁行,
早有,
古聖,先王,為我們立下典範,
但是,
我們,為什麼,不肯依循呢?
我們,
不走,仁政,仁行的路,
我們,
又走出了,什麼樣的路呢?
人,
不依照,仁心,本性而行,
離開,道,
我們,又是,去了哪裡呢?
人,
不在,道,中,在哪裡?
在,劫,中。
個人,如此,
社會,國家,天下,也是,如此。
所以,
天下溺,援之以道。
天下,如此,
國家,社會,家庭,個人,也是如此。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我們,
修道,辦道,
可是,千千萬萬,要有規矩啊。
遵祖祖相傳之規﹒依師師相授之法,
以天命為重,以佛法為尊,
以普渡為心,以善言為寶,
以賢才為命,以規戒為法,
尊師,要敬;重道,要誠,
佛規,要嚴;道念,要真,
志向,要高;齋戒,要精,
行持,要好;榜樣,要正,
度量,要廣;品行,要端,
處世,要公;八德,要守,
五常,要行;有過,要改,
天恩,要報;誓愿,要了,
敬上,愛下;忍讓,謙恭,
任勞,任怨;捨己,為人,
抱道奉行,實心懺悔,
照此而行,修道,可成矣。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8-03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