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三,八佾,第十章,
子曰: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有三種:
一、時禘:
春祠,夏禴(禘),秋嘗,冬蒸也,
二、殷禘:聚合各家廟祭之於太祖廟也,
三、大禘:禘之大者,祀天於郊也,
灌:
是用濃郁的香草,混和黍釀之祭酒,
其氣芬芳,以之獻「尸」,
「尸」,是天地神明之代表者,
尸,
接受祭酒後,會把酒,澆灌於地,
既灌,
既,是完成了,
灌,是獻酒,降神,灌地的過程,
孔子說:
舉行「禘祭」的時候,
從「獻酒灌地」的儀式之後,
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為什麼呢?
從「時禘」來看,
禘,是四季大典,
禘,祭祀的對象,應該是上帝,
那麼,這就不是一般的祭祀了,
昭告上天,當時應是天子之職分吧!
魯,是周公封地,
周天子,感念叔父周公之恩德,
故,魯有禘嘗之祭,
孔子觀「禘祭」
應在,魯定公,昭公,哀公之時,
而「三家」跋扈,違禮作亂,
禮,看似禮,實非禮,
所以,孔子實在看不下去,
從「殷禘」來看,
殷禘,是盛大舉行的家祭,
所以,集合各家廟代表,
聚於太廟,合祭,太祖,
家族之間,就難免有
興衰老弱,輩份排行的問題,
禘,本不應是家廟之祭,
殷禘之祭,違禮在先,
子孫之爭,祭祖又不能盡其誠,
所以孔子自獻供,請神之後,
就看不下去了,
但,孔子之嘆,
應該不是,以上兩者,
最大的問題是「大禘」,
禘嘗之義,郊社之禮,
禘,應是昭告上帝靈前,
禘,應是傳承上帝之心,
禘,應是,帝傳帝,心傳心之禮,
但看今日,
王道式微,天子,沒落了,
帝王,禪讓之道,早已不可考,
道統,不在君王,而暗轉師儒,
孔子,問禮,得道以後,
完全明白了,「禮」之始末,
孔子觀禮,
了知其道,而不能言,
所以,孔子說,吾不欲觀之矣,
大家,想一想,
禘,是大祭,這麼重要的禮,
沒有理由沒落,為何沒落了呢?
只有一個原因:
禘,已不再是「禘」了,
禘,不再是昭告上帝之禮了,
而是家廟之禮,
禘,不再是明君,天子之禮了,
而是諸侯家臣之禮,
禘,不再是道統薪傳之禮了,
而只是祈福儀式之禮了,
禘嘗之義,
經夏,商,周,三代,
至周朝末年,就已經失傳了,
所以,我們看到後代帝王,
並無所謂,禘嘗之祭,
若有郊祭者,
也只是,剩下獻供的空架子而已,
理義不明,道統已墜,三千餘年矣,
禘,是什麼?哪裡看?
灌禮,
簡單的說「獻供禮」也,
尸,是這個假體,
尸,是藉指望月,藉假修真,
時禘:
今只有道場才有的,
四季老母大典也,
殷禘:火宅中的先天佛堂也,
大禘:
更是只有道場才懂的,
請壇,辦道之禮也,
得道之人,細參此章,能否感受?
禘,禮拜上帝,
禘,是去體會上帝之心,
此章,
藉禘,的式微,
看道統,道運的轉換,
否則,
孔子,個人之不欲觀,
又何須載之於書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