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篇,
第二章,之二,
曰:
敢問,夫子之不動心,
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
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
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曰:
公孫丑,再問老師,說:
敢問,夫子之不動心,
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那麼,
學生,想要,知道,
老師,
您的,不動心,與,告子的,不動心,
之間,
有何,不同,差別,在那呢?
孟子,
回答,公孫丑,說:
告子曰:
告子,在教導學生時,說: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我們,
嘴巴,不言時,心,也不動。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我們,
心念,受挫時,志向,也不改變。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
如果,
心念,受挫時,志向,也不改變,
我想,
這是,對的,也是,可以的。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但是,
如果,嘴巴,不言時,心,也不動,
我想,
這是,頑空,做不到的,也不可以。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志,
是,氣,的方向。
氣:
則是,
本體,的,能量場,沒有方向。
夫志至焉,氣次焉:
所以,
一個人的,志,到了,哪裡,
那麼,
他的,氣,就能,到了,那裡,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所以,說:
所謂,
一個,不動心,的人,
指的是:
他的,
志向,目標,非常的清楚,
而且,
同時,
他的,氣量,也涵養得,很充足,
公孫丑,
沒有,聽明白,於是,再問,
既曰:
既然,如您,所說:
志至焉,氣次焉:
一個人,
志,在前,而,氣,隨之在後,
又曰:
但是,您,卻又說:
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那麼,
既然,
志向,已經,清楚,明白了。
怎麼,
卻還,必須,涵養,自己的氣量呢?
曰:
孟子,回答,說: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這個,
志,跟,氣,
本是,
一陽,一陰,互動,一體的,
志,
很清楚,的時候,
氣,
很自然,就跟著,動起來了,
但是,
如果,相反的,
氣,
很強,的時候,
志,
也會,隨著,氣,而改變了,
我們,
舉個,例子,
今夫:
現在,有一個人,
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一句話,不順心,
蹶者:
突然,跳起來了,
一件事,不如意,
趨者:
突然,跑起來了,
這個,
本來,只是,氣,的作用,
那麼,
這個人,的,志,
會不會,
也跟著,跳起來了,跑起來了呢?
歷史,
關於,告子,的記錄,其實不多,
告子,
到底,
是個,怎樣的人,我們,無從考究,
不過,
孟子,第六篇,篇名,就是,告子,
以後,
我們,
應該,可以,詳論,而有所認識。
本章,
我們,大概,隱約,可以看到,
告子,
不動心,的理論,基礎,
似乎,
有其,未通,以及,矛盾之處,
後學,
粗淺,看到,比較大,的問題,
應該是,
在於他,有整體,然而,中心不明,
如果,
這個,志,
不是,指,外在的,圓,
而是,指,
內在的,圓心,叫做,愿,
一個人的,志,
不是,
來自,外在的目標,
而是,
內心,愿力,天心,本性的覺醒,
那麼,
這樣的,不動心,
會不會,
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動心呢?
我們,
還是,明天,繼續。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7-1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