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論語第三,八佾篇,第二十二章,

論語第三,八佾,第二十二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
曰:
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

曰:
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
是周穆王的後代,姬姓,管氏,
姓管,名夷吾,字仲,

管仲,
是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

齊國,本來衰敗,
但齊桓公,在得到管仲的輔助之後,
很快的,就變的「國富民強」了,

周朝王室,沒落了,
諸侯群起,小國爭雄,
但是,管仲主張「尊王攘夷」,
曾經,九次,會盟諸侯,共尊王室,
結果是,
保全了,周,王室的正統,
而讓齊國,成為了,諸侯國之「伯」,

伯,是兄弟之長者也,

後世,不稱「伯」,而稱「霸」,
本是「尊王攘夷」之舉,
春秋,變成了,諸侯「霸」位之爭,

繼齊桓公成為「霸主」之後,
後續有,
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也相繼為「伯」,成為「霸主」,
春秋,成為一部「五霸史」,

管仲的事績,
豐功偉業,在此,無法詳述,
請有心的前賢,自行細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
尊王攘夷,讓齊桓公,稱伯諸侯,
可說是,春秋初期的「傳奇」,
所以,有人說:
管仲,應該會是孔子想學習的人物吧,

但是,孔子的回答是:

管仲,小器啊!

可見,
孔子的目標,絕不只是伯諸侯而已,

但是,問的人,不明白,

或曰,
問的人,繼續問,

您說「小器」,是說管仲節儉嗎?

現代人,
說一個人「吝嗇」,就叫「小器」,

儉,是問的人,對管仲的看法,

孔子說:

管氏有三歸:管仲,有三個家,

官事不攝:
一個總管就好,他卻用了三個管家,

焉得儉?

家事,就需要用到三個管家,
這樣的人,會儉樸嗎?

問的人,又不服氣了!
他說:
管仲,這麼做,應該是,
管仲,知道「禮」的需要吧?

管氏三歸,官事不攝,

三,是管仲富國強兵之策,
三,是制度齊國的方法,

管仲,
推行的是「法」,而不是「禮」,
所以,
後世,把管仲,列為「法家」先軀,

問的人,因此而說,管仲知禮,

孔子,當然,不同意了,
所以孔子說:

邦君,樹塞門,

邦君,是國君,
樹,是設立,
塞門,是遮門的屏風,

尊君之禮也,
樹塞門,門口,立了屏風,
則不能直面,需由側進也,

邦君,門口立屏風,
管仲,也立屏風,管仲知禮嗎?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國君會盟,兩君交好,

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
客人,向主人敬酒,叫「酢」,

酬酢之時,客人回禮,
放置尊爵(酒杯)的土台,叫反坫,
反坫,類似於現代的矮腳桌,

國君會盟,兩君交好時,
才使用的「反坫」,

管仲,酬酢賓客,也用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這樣的管仲,
您說,他知禮在哪裡?
管仲,這樣叫知禮,
那天下還有誰是不知禮的呢?

禮,是規距,
但是,
禮,與法不同,世人不明白,
法,固然可以打天下,富國強兵,
但要長治久安,非禮不可,

看齊桓公,雄霸天下時,
禮和法,難分軒輊,
但是,齊桓公一死,霸業何在?
春秋之後是戰國,五霸之後是七雄,
天下爭戰,再無寧日矣,

孔子一聲,管仲之器小哉,

恨,管仲之器不大也,
管仲,
更大器一點,天下何以至此,
今日天下,
又去哪裡,再找一個管仲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