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三,八佾,第十五章,
子入太廟,每事問,
或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太廟,
魯君,祭祀周公,及其先王之所在,
子入太廟,
孔子,學禮有成,
所以,很年青,就有機會,
進入太廟,參與助祭的工作,
每事問,
對於太廟中,
一切的禮義,禮法,禮器,
孔子全都要,逐一詳細的請問,
或曰:
所以,有人就批評說:
孰謂,孰,是誰;謂,是說,
孰謂,是誰說,是聽說,是傳說,
鄹人之子,
鄹,是魯國的小縣城,
鄹,是孔子的故鄉,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曾經做過,鄹邑大夫,
也就是,鄹縣的縣長,
因為,孔子年青,
所以,
批評的人,稱他為「鄹人之子」,
知禮乎?
孔子,
以「禮」聞名,而被選入太廟,
可是,入了太廟,
孔子,卻對太廟的大小人事,
都要,逐一詳細的,徵詢,問禮,
知禮乎?
每事問,讓人懷疑,
這樣的孔子,真的知禮嗎?
說的過分一點,
就是,懷疑,孔子,
那「知禮」的傳說,是假的吧?
子聞之曰,是禮也,
聞,是聽到了,
孔子,聽到了這樣的批評,
孔子說:
入太廟,每事問,
這正是,每個人,入太廟的禮啊!
問禮,
對下問,表示謙讓,
對上問,表示恭敬,
對事問,表示確認,
每事問,表示謹慎小心,
位高者,每事問,
表示誠敬,負責,而不自專,
位低者,每事問,
表示尊長,學習,遵循體制,
孔子,問禮,
應該是,一種「示範」,
應該是,一種「教學相長」,
問,
是從低位,啟發人的方法,
這正是,「禮」的精神,
太廟,是全國「禮的中心」,
孔子,看到了「禮」,
但是,有過之,有不及的,
有很多,人,事,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樣的禮,常常是,似禮而非禮,
孔子的問,必定是,欲正之也,
每事問,
應該是循根之問,意欲革新之問,
這樣的問,必然,招來批評,
可是,
孔子不能不問,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職責所在」也,
一個有知之士,太廟,執禮之人,
若因「批評」,而「退此一步」,
任禮荒廢,而不聞不問,
近則失職,遠則天下必亂也,
所以,
孔子說「是禮也」,
就是表示,
義無反顧,我還是要這樣做啊,
禮,是恭敬,是謙遜,
但是,真正的「知禮」,
卻是,一種,「對道的堅持」,
孔子,問禮是表,問道是真,
一個「知道」者,的堅持,
就是在,
為那「不知道」的人,
點一盞,永遠不滅的燈,
這盞燈,
此時此刻,
是否,也照亮了你我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60124,負北極震盪,好冷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