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十二章,
有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也,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
有學問,善教學,
孔子死後,很多人跟他學習,故稱有子,
禮之用,和為貴,
禮,有三個過程,
一開始,
禮,指的是部族祭祀的儀式,
在一定的時間,有一定的過程,
人員,服飾,物品,都有一定,嚴格的要求,
然後是,在天下統一之後,
禮,就成了,
安定這個社會的,典章制度,
所以,非天子,不議禮,
禮,是天子,治理天下的典章制度,
後來,
因為中央沒落了,禮崩樂壞,
孔子,為了維護古禮,
便進一步,闡揚禮的精神,
這樣,
就把禮,從典章制度的層次,
提升到,道德層面的層次,
用,是作用,
和,
中庸云: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是圓中心一點,不偏不倚,
和,是圓,圓融十方,
和,是和諧,平衡,和樂,中節有度,
貴,重也,
和為貴,和為重也,
禮之用,和為貴,
是說,禮,的重要,在於,
透過~禮~的作用之後,
可以產生~和~的結果,
先王之道斯為美,
因為這樣,所以,先代的明君帝王,
都透過制禮作樂,來創造美好的社會,
小大由之,
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建立在禮的制度上,
易經上說,
禮者,履也,
履,是鞋子,足之所依也,
足,是行動,
足,依履而行,意思是說,
任何行動,都要依禮而行,
有所不行,
當然,也有許多地方,沒有被規範到,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
因為,和,是禮的結果,
所以,有人主張,
和,就好了,何必管禮不禮呢!
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不可以啊,
禮,是本啊,和,是末啊,
沒有本,哪裡有末呢?
感謝天恩師德,謝謝大家,
20151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